“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都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亲爱的安德烈》
作为家长,你愿意和孩子交流你的想法吗?你愿意试着了解孩子的世界吗?包括你认为烂透了的音乐。
作为孩子,你愿意与父母交流你的想法吗?你愿意试着了解父母的世界吗?包括你认为糟透了的保守主义思想。
愿意,但是途径呢?
我想,《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妈妈与孩子的书信交流,看的我觉得与这本书相见恨晚。
它似乎道出了少年时我的种种疯狂想法。
它也让我开始理解,一个母亲面对孩子小深刻时的欣慰,面对孩子小青春时的好奇,面对孩子小疯狂时的担心。
(一)
妈妈,我想你是忘记了,你也曾经孩子过……
“哦,我的天哪,你的房间怎么不知道整理?”
“还在玩儿,怎么不知道找点事做。”
“看一眼你的日记怎么啦!你有什么是不能让我知道的?”
“这是什么歌?乱七八糟的。”
每每听到这些,我都会想,妈妈,你是不是忘记了,你也曾经孩子过,你也会有贪玩的时候吧。你也会想就这样什么也不做,慵懒地过一个周末吧。你也会有觉得你的爸爸妈妈怎么就不理解你的时光吧。你也会有你的偶像吧。你在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又有怎样地不同呢?
自由,我想要自由。
少年时,我这样想。
听到这样的心里话,其实意味着这个站在父母面前的人儿,不再是那个整天黏在父母左右,时刻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屁孩儿了。年少清狂,无奈规则太多,束缚太多,难免显得碍手碍脚。
但是,什么才是自由?
也谈自由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最终极要负责的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亲爱的安德烈》
无拘束?随性?还是放任自流?
哪一种是真正地自由?
无论选择哪一种,你都需要对自己负责。因为最后,你终将独自面对。
年少,不懂责任,不懂付出,不懂倾听,不懂选择。总觉得大不了重新来过。
却不知道“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都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人生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只不过,年少时你认为的唠叨和你所有的不耐烦,都是父母在默默帮你扶正轨道的付出,不愿意你后悔而已。
人越长大,肩上的责任越重,少年时所想的自由,就显得很没道理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身不由己。
身不由已不等于负担,不等于无奈,不等于不愿意。
肩上的责任是甜蜜。
现在,我这样想。自由,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对于肩上的责任,我想说,我都愿意承担。
繁忙的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小宇宙”。
和爸妈聊天时,捕捉到了那种“小幸福”。原来他们也曾和我一样,贪玩、任性,有小秘密,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突然发觉,其实父母是愿意走进我们的世界的,只要我们愿意将心门打开。
要自由,就不要把心锁住。
彼此说一句“我愿意走进你的世界。”
(二)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像什么?
父母是我们居住的旧房子。
不得不承认,龙应台的这个比喻很精彩。
我们不会对房子那么在意,因为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不会因为一点磕碰就会说“对不起”,不会因为它遮风挡雨就会说“我爱你”。
父母就是那个一直跟你在一起却又不敢靠的太近,只等你走过来的那个人。
儿时,你可能觉得父母高高在上,说的话都是圣旨,如有违抗,屁股开花。
也许你还不曾发现,伴随你的长大,父母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
为了保护青春叛逆的你,他们说话很小心,生怕一句话就点燃你那颗脆弱易怒的心。
为了不打扰正在实现理想抱负的你,他们忍着牵挂守着电话机。
为了不麻烦正在工作的你,他们即便步履蹒跚,也会说“我很好,请放心。”
作为孩子,好想拥抱着他们,说一句:我愿意走进你们的世界,也欢迎你们走进我的世界。
愿意走进你,想听你少年叛逆的故事,想玩你儿时玩过的游戏,想听你爱的歌曲,想了解你曾经迷过的偶像,追过的电视剧。
也欢迎你走进我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你眼中也许天马行空,有点不接地气。别不适应,这里向外与世界接轨,向内与我心灵相通。
当然,我还是会有小秘密的。
请理解,并把它交给时间,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答案,相信时间会将它们一一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