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学术上的定义有两个,在《新闻学概论》中,新闻则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要求了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这是千百年来新闻不变的特质。对于新闻的发展和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使我们对于新闻的看法更加深刻,为以后更加深入的新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
张瑾老师将新闻与历史相结合,由抗战时期重庆的历史与当时的新闻报道出发,为我们展示了新闻报道在那个年代所留下的独特印记。通过在课堂上阅读《重庆各报联合版》,并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新闻报道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繁体竖版印刷排列、字体小且密、商业广告频繁出现、报纸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如今的报纸在阅读便利度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非常生动和完善地展示出了战时重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上的种种特点。
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报纸作为媒体传播信息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生活。当我们想要回首与品味某个时期的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那个时代的新闻报刊文献,便能从中还原出那个年代的生活,这就是新闻留给时代的价值。
彭逸林老师通过讲述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事例,向我们描绘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社会担当和远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的时期,范长江肩负着记者对社会的责任,不顾生命危险深入采访报道,他历时十个月的西部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功,记载了完整的红军长征历史,值得领域内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借鉴。
作为一个未来的预备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关注新闻时事,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判断,不随波逐流,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多多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郭小安老师从当今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出发,讲述新媒体与新闻的关系。他说,如今是一个“后真相时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完善,媒体正不断的追求新闻的新鲜性而忽略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以达到一种引起受众某种情感,进而形成社会舆论的目的。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关注情感、立场,而非事实真相。所以面对一条新闻,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被情感化,应该从中脱离出来,理性地思考和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不会在追求新闻事实的轨道上偏离。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越来越重要。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使谣言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对于谣言的破除,既需要民众自身的思考和辨别,也需要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约束。只有这样,才会营造一个更好的舆论环境。
董天策老师给我们整个新闻学习指明了方向,他建议我们在大学阶段打好基础、做好规划,多读书、多充实自己。大学学习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决定了我们以后的职业方向和人生道路。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为以后的文字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大量的阅读也能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独到,使我们的精神领域得到提升,能够对社会进行剖析和钻研,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新生研讨课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能够与学院里这些优秀的老师共同交流和探讨,是我的幸运。这门课程也让我对新闻这个专业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让我有了更多的兴趣去探索,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充满了期待。
大学四年,我会打好文字基础,做好生涯规划,为以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