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过很多焦虑的母亲,跟我焦虑的诉说她的孩子的学习状况,说她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不听话,顶嘴,她实在无法容忍,所以,骂孩子,打孩子。
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了,最后她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孩子送到我这边来,希望我能够帮她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学习好,让孩子能够变得听话。
这个时候,我总是会跟他们说,其实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你的身上,正是因为你自己身上的焦虑和抱怨,让孩子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在这个焦虑的母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典型的形象,分别是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当这个母亲在批评指责打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一个迫害者;
而当她把孩子送到老师这边来,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这个时候她就成了一个拯救者;
最后一个角色是被害者,这是一个更隐蔽的形象,往往不容易察觉,可能是在她深深的内心里面,这个母亲就是一个被害者。
当我跟她继续聊的时候,我会发现其实她是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个受害者,往往她的父母也是这么打骂她的,她不过是遗传了原生家庭的打骂传统而已。
所以,这个被害者是一个隐蔽不容易觉察的形象。可能,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这个母亲同时扮演了迫害者,拯救者和被害者,这三个不同的角色在她身上似乎和谐相处,那么,要如何破解她这个内在的三个角色陷阱呢?
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她从最隐秘的被迫害者的这个角色中脱离出来,这往往跟她的原生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我明确的告诉她说,其实她的怒气来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时候,她们往往矢口否认,她们会觉得,就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才引发了我的怒气,跟我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觉知是第1步,我会告诉她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怒气,你的那些怒气往往只是因为你自己内在世界对外面世界的一种投射,你发怒不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是别人的行为引发了你内在的怒气。
比如说,当你看到孩子不听话,这是一件事情。
可能,你的心里升起的那股怒气,就是因为你内在小孩联想到了你自己以前被父母打骂的那种可怕的形象。
就是说,这件事情,似乎马上触发了那个童年的创伤点(你觉得有人要被骂了,最好不要是我),于是,你马上发怒了,因为那个就是你内在的小孩在告诉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因为你的错,我才这么生气的。
显然,发怒比承受童年的心碎简单多了。
并且她往往事后也会后悔自己的发脾气,觉得自己太感情用事,甚至会产生内疚感。明确知道说,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而不是被打被骂的时候,那是于事无补百害而无一利。
当她从被害者的牢笼里面出来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比较简单的。停止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因为大吼大叫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只是怒气的一种转移,而这种怒气的转移无助于孩子的改变。
脱离了被害者和迫害者的角色之后,她就彻底的变成了一个拯救者,当她看到孩子不听话,看到孩子学习不好,她会意识到说,这个时候孩子是需要被帮助的,就是要获取爱的,而不是需要被打被骂的。
而这种拯救者的角色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应该无无条件的付出自己的爱,拯救自己的孩子.
《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托夫说到,没有什么事情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有爱的启示,你就可以穿过受害者牢笼,直接到达亲密的彼岸,获得自己的拯救。
当然,这是一段坎坷崎岖的心路历程,很多时候我也会经常走入迫害者者或受害者的牢笼,但是,当有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我会到达爱的彼岸,感受到爱的力量,那一刻就是我的拯救时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心中有足够的爱,这份爱,让拯救顺理成章。
作为母亲,必须是,也只能是孩子的拯救者。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492篇
202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