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上帝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上帝原型,我打算将这一章好好拜读一下。
开篇问题
1.你信仰上帝吗?
我是一个中国人,脑海中没有上帝的概念。但是自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奶奶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冥冥之中,我是相信有神灵存在的,虽然我接受了很多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观点的教育。
2.上帝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人常说:人是未来佛,佛是现在人。从这个观点来说,我不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我也不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我认为,上帝和我们人类一样是有感情的,他有爱恨情仇,也有他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是上帝比我们普通的人类更加睿智。
3.你为什么信仰上帝或者为什么不信?
我所信仰的神灵或者是上帝,是一些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积淀下来的信念和思想,他们我们全人类的一种精神信念的产物吧。
本章主要论点
1.信仰上帝。
在大多数人的哲学中,是否信仰上帝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是上帝使得宇宙最终可以理解,使生活有意义。比方说,如果我们相信生活应当是公正的,那么就相信有某个强大的存在者能使一切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在今生便在来世——就是很重要的。信仰上帝会给人这种信心,否则便无从得知。而另一方面,许多人之所以会信仰上帝,却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宇宙中找到任何最终的正义。
相信上帝存在并不等于信仰上帝。而信仰上帝也并不只是相信上帝存在着,它也是信仰某种特定意义的上帝,这个上帝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他。
2.男女众神。
仅仅说一个人信仰上帝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他所信仰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上帝。
3.西方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
以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眼光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是绝对必要的,宗教信仰也有其特定的起源,社会利益的考虑以及独特的文化维度。我们关于神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是匿名的,也就是说我们是用自己的属性来描述神的。
上帝是超验的——我们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特别强调上帝是超验的,也就是说它超越于人的日常经验世界,在我们之外,并且与他所创造的世界截然不同。
上帝是内在的——另有一些人,并不认为上帝是超验的,他们认为上帝是内在的。上帝并不在我们之外,他与这个世界并非迥然不同。根据内在上帝的看法,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以及同他关系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的,因为要想找到上帝,我们不必向外寻求他,而只需内视我们自己。
上帝是完全内在的:泛神论——最著名的泛神论者是17世纪的犹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他主张上帝即万物,上帝与宇宙是同一的。世界与上帝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上帝是普遍精神———相关的这种上帝观念是黑格尔所主张的精神。他认为,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主要表现。精神,通过我们进行活动甚至利用我们来为它的目的服务。精神大于我们任何一个人,却不是某种异于我们的东西。
上帝是过程——上帝并非总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一直处在生成过程之中。
上帝是超验的造物主:自然神论——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持这样一种上帝观,即主张上帝是物理学的必要假设。
上帝是未知的信仰对象——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也不可能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或者关于他的一切。重要的不是上帝观念,而是我们信仰他的激情。他还认为理解上帝与信仰上帝是相互对立的,理性只能对信仰构成阻碍。
上帝是道德的存在——可以肯定地说,正是上帝的道德特征,他对正义的维护和对我们的关切,才使宗教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如此之重要。这使得伏尔泰的上帝观念变得无关痛痒,也使克尔凯郭尔的上帝观念显得重要而生动。
4.恶的问题。
恶的问题起源于大多数上帝观念都含有的一个要素——上帝是善的。这种观念是说上帝的确关心着我们,因为他对我们很在意。但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恶和苦难呢?而且甚至连年幼无辜的孩子都不能幸免。
我们用如下三条陈述来概括我们对上帝的理解:
上帝是全能的,
上帝是全知的,
以及上帝是善的,
然而如果世界上存在着恶,那么根据前面就可以推出以下三条陈述中至少有一条必然为真:
他对此无能为力,
他对此一无所知,
或者他对此漠不关心。
否认上帝——针对以上论证存在各种不同的回答,其中有一种是断言上帝并不存在。只要信仰上帝,那么每一位哲学家都感到回避不了恶的问题。
两种类型的恶——许多哲学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区分道德的恶与非道德的恶。道德的恶,是由我们的行动和意图造成的,而非道德的恶,则是由自然灾害和上帝的行动造成的。大屠杀以及对千百万犹太人、吉普赛人、天主教徒和其他少数派进行迫害就是一种道德的恶;而1755年发生在里斯本的大地震,夺去了数千名正在教堂做礼拜的无辜民众的生命,则是一种非道德的恶。解决恶的问题的大多数尝试都会设计这两种恶中的某一种。
否认恶——有一种对恶的问题的回答是,其实并没有恶或者苦难这回事。一直都有人拒绝承认恶的存在,他们试图佯称没有什么问题。
最少的恶——恶的总量最少是指,也许除了我们自己所招致的道德的恶以外,世界上的恶都是必然的。至于非道德的恶,即降临到许多人头上的自然灾祸或者上帝的行动,神学家兼哲学家约翰.希克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构筑灵魂的,它们也许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难以预料或更具悲剧性,但这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只有上帝自身的局限性才能解释“为什么坏事会降临到好人头上。”
审美整体解答——还有一种解答是在对最少的恶作巧妙变动之后得出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时会认为上帝是一种过程,或者是某位宇宙艺术家。在这种观点看来,规定世界的是戏剧的和美学的范畴,而不是对于个人福祉的狭隘坚持。如果把上帝理解为一种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被称为恶的东西,其实是上帝和世界发展的关键一步。
自由意志解答——自由意志解答恐怕是最有说服力,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说法了。这种论证说,上帝的创造是我们天生就有自由意志,即我们生来就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动的能力。因此导致世界上的恶和苦难的是我们自己,而与上帝的善无关。
来事的公平——另一种解答是诉诸未来的某个正义法庭,这个法庭不在今生,而在来世,在那里上帝会惩恶扬善。如果你认为今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来世的一次考验,那么这种考验是否完全公平?对其信徒进行考验的是否真的是一个善良的上帝?
上帝的神秘方式——有些人是通过诉诸上帝的神秘方式来回答恶的问题的,我们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我们不应当对他进行质疑。当我们对某些行动的合理性连一种可能情况都设想不出来时,求助于神秘方式,与其说是回答了问题,不如说是承认我们对此无可奈何。
给出一种回答——以上这些解答无疑是自足的,但对他们的反驳也并非定论。
5.信仰与理性:信仰的方式
对许多信仰者看来,信仰上帝,以及知晓他是纯理性的事情,理性不仅不会与信仰有任何的冲突,而且还会为它提供支持。
宇宙论论证——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可以相信的最合理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或是由其他事物产生,或是由其他事物创造。因此必定存在着第一因,或者亚力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
设计论证——英国神学家兼哲学家威廉佩利的道德理论,把功利主义和超自然主义结合了起来。当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它被设计得如此巧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目的。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大脑被安放在头颅里,鸟有虫子吃,虫子有树皮吃等。宇宙的设计是如此之完美,以至于我们很难设想这一切都是偶然产生的,所以在宇宙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位设计者,而他就是上帝。
本体论论证——11世纪的修道士安瑟伦提出:
我们只能把上帝设想成一个无限的、最完美的东西。
一个具有除存在以外的所有完美性(公正、全能、全知等)的东西不能算是最完美的。
因此,最完美的东西必然存在。
许多哲学家都对这种逻辑提出了质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康德了。他认为该论证的错误在于第二条前提,即认为存在是一种完美性,康德认为存在与公正、全知、全能等属性是不同的,尽管一个东西可以存在而缺乏公正,但是说一个东西公正而并不存在,这没有任何意义。
理性的信仰——康德不承认宇宙论证,设计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他试图说明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具有优秀道德的人来说,信仰上帝都是理性必然的。这个结论是一种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它的目标与其说是要证明上帝存在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要证明上帝存在是我们关于世界的道德观的一个必然特征。正是这样的,为使善能得到奖赏,恶能受到惩罚,必定要有某个全能、全智的法官——如果不在今生,就在来世——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帕斯卡的赌注——我们或者信仰上帝或者不信。如果我们信仰上帝并且他存在,那么我们就将获得无穷无尽的最大快乐;如果我们相信上帝,但他不存在,那么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们错过了某些享受罪恶快乐的机会。不过,即便上帝不存在,信仰他所获得的那种启示本身也是值得的;然而,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而他却存在,那么我们或许会享受到某些罪恶的快乐,但却会遭到永远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上帝也不存在,那么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你不必是赌场上的老手,也能看出哪种赌注更好一些——那就是去信仰。因此任何理性的人都会去信仰上帝——何苦为了少量罪恶的尘世快乐而敢冒勇遭惩罚的危险呢?
非理性的信仰——与康德不同,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信仰无疑是非理性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是无关紧要的。对他而言,信仰上帝是一件极其个人的、充满激情的事情,他不适合用任何方法进行论证。信仰是一种承诺,恰恰因为人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称之为客观的不确定性——才要求我们做出信仰的飞跃。另一种对宗教信仰的非常不同的非理性的记录,是一种被称为神秘主义的古代传统。它声称人可以通过一种无法描述或言传的特殊体验来信仰上帝。据那些曾经有过神秘体验的人来说,那种体验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在怀疑上帝的存在都很困难或不大可能了。
6.宗教宽容:仪式、传统和精神性。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世界里,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和表达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也需要理解他人的宗教信仰。事实上宗教通常被认为是信仰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可以论证的知识,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宗教论证有其局限性。
信仰是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信仰并不是宗教的全部。
仪式不仅是做做事情,而且也是某种活生生的东西。它可能涉及日常行为,比如孝敬父母,也可能涉及生活中那些特殊的礼仪,比如结婚。但无论是否普遍,仪式都有其意义,正是特殊的祈祷、仪式和礼仪,才赋予了宗教以生命。
宗教之所以不只是信仰的事情,除了仪式,它还有另一种东西,那就是传统,渗透于宗教中的那种历史感。传统也是特殊的,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这些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然而正是特殊的历史和传统,才使得每一种文化和宗教是其所是。
但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一切宗教所共有的,那就是被我们称之为精神性的普遍感受。即我们是比我们更伟大的某种东西的一部分。与宗教不同,精神性不属于某一群体,它既是个人虔诚的产物,又是有组织的宗教训练的结果;既可以为隐士和虔修者得到,也可以为数百万人共享。精神性没有宗派。精神性也并不限于宗教,当科学家对宇宙奇观进行沉思时,也可以体验到它;当我们被一首动人的音乐或美妙的艺术作品所感染时,都会短暂的感受到它。因此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性与另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性并不冲突,精神性也许包含某种传统、实践和仪式,但这些都不必成为冲突的依据。与科学不同,宗教和精神性首先不是为我们提供对世界的解释,而是提供对人性至关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7.怀疑。
怀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个要素。
保罗.蒂里希,德裔美籍神学家
弗洛伊德认为信仰上帝是非理性的,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儿童期的幻觉,这种幻觉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对于生活的无依据的,有时还是破坏性的态度和期望;而另一些哲学家,比如卡尔马克思,则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就像一种毒品,它可以减轻我们的痛苦,但却妨碍了我们发现真正能够改善这个世界的途径。他指责说,强调神的正义和来事是对我们所身处的地球上的非正义的合理化和补偿。
如果上帝在你的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这些不同的观念态度和论证取得一致意见。
篇末问题
1.试对上帝做出一般描述,请注意那如果没有,你就不愿意称其为上帝的特征,如果你不信仰上帝,请尽可能准确地说出你不信仰的到底是什么?
我所信仰的神灵是让我坚信人性本善。是激励我完善自我 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动力。也应该是我所追求的一种理想自我的化身吧。但是感觉他往往又比我有力量,他又会指引我,帮助我。
2.如果你相信存在着一个上帝,他是全能全知的,并且关心着人类的正义和福利,那么怎样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大量的恶与苦难?请就关于饿的问题的一个解答尽量做出回应和反驳。
我认为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苦难,无非就是天灾人祸。而有一部分的天灾却在背后暗含着人祸的成分。因为人性中的恶和人的贪念,使得我们人为的制造了许多的苦难和恶。人类的好多的苦难和恶,也是大自然寻求平衡的一个方式吧。而我说的这个自然之力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神灵之力吧。
3.试着向一位相信无神论的朋友解释你为什么要信仰上帝?
我觉得我之所以相信有神灵的存在,是对于我们人类精神力量的一种自我肯定。
4.请选择一种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论证,尽可能将这种论证设计到无懈可击,对各种反对意见做出回答。
我比较倾向于帕斯卡的赌注的论证。
5.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什么能够说服你相信他的确存在,如果你信仰上帝,那么什么能够说服你相信他并不存在。
如果我不信仰上帝,那么从古至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相信他的存在?而且这其中有很多先哲们是非常睿智的。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存在。如果我信仰上帝又感觉到他是虚无缥缈的。
就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是带着一种好奇、兴奋的心情的。感受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但是这一切对我而言还是有深度和难度的。因为毕竟理性的东西,逻辑性的东西非常的多,篇末问题的回答中,我觉得自己吸收和理解的并不多。但毕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更加理性的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未尝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