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想家是不是长大的一种标志,以前这种感觉从未如此强烈,每逢放假在家待了数日,都迫不及待想去学校,尽管在学校也只是单调的生活,但那种感觉就是不一样。在家里谈不上束缚,但总有颗躁动的心想往外冲。
后来,每次提着笨重的行李箱,走在那条熟悉的道上,我都泪眼婆娑。
渐渐的,我走路的频率低于了回头张望的频率,回头张望的频率又低于了挥手道别的频率。
“我是真真正正从大山里面走出去的”,总觉得这句话应该用于走出大山拥有一番大事业的成功人士,因为成功人士背后的经历和艰苦不堪的条件才能烘托出他们的伟大。但我是个普通人,一个对故乡的一切报以敬畏的平凡人。
村里交通极其不便,多山多弯,没多少人愿意往这“深山”里面跑。一次跟家里通电话,奶奶告诉我有一趟早班车通往城里,一天一趟,早上六点出去,下午四点回来。这对村里的老人们来说已是天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能节省下好几块钱的路费;能少走几公里的路……你也知道,老人们都是这样,总想着节约几块钱,因为他们过怕了清苦日子。以前我会不耐烦,为什么不迟点起床?叫辆摩的?(村里面摩的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后来,我倒希望跟爷爷奶奶一起早起,在分岔路口等早班车,然后上车后笑着聊聊家长里短。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见六七点钟刚露出一点光芒的太阳,很微弱也很美。哦,这个时候,月亮还没舍得退下。
大学的第一个假期结束,奶奶送我到分岔路口等早班车,早上六点。天灰蒙蒙的,下起了小雨。我穿着刷的雪白的小白鞋,与满是泥泞的小路有点格格不入。那个时候我还不如现在“懂事”,没有现在这般感慨万千。我在前面走的飞快,奶奶在后面提着箱子,二十六寸的大箱子,塞满衣物,还有奶奶硬塞下的水果,牛奶……箱子有点沉,奶奶的背有点驼,青色的雨靴踩在泥里,陷了进去。
我到现在都记得车子驶过来的那一刻,她慌张帮我把笨重的箱子抬上去的样子,她很瘦,皮包骨的手不停挥着,示意我赶紧上去坐好,然后她一点点把箱子推到车上。
我笑着朝她挥手道别,很用力,我的手跟她比起来厚实的多,柔软的多。
爷爷不爱说话,我说的任何事他似乎都很赞同,又或许是他根本没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他跟爱笑,很和蔼,小时候我认为周围的小屁孩们都特别喜欢我爷爷,我因此自豪的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膨胀。
他从不送我到分岔路口,他喜欢站在大门口望向那个路口,奶奶告诉我,他能在那儿站好久,车开走了,他还望着。也许他的不爱说话只是不善表达,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他的不舍。
去年,爸爸给妹妹买了个手机,说跟家里联系会更方便,毕竟爷爷奶奶的老人机看不见彼此的模样。每周六中午视频通话似乎成了家里的习惯,每次讨论的话题无非是“家里天气怎么样?”“今天吃了些什么?”“学习跟不跟得上?”“身体怎么样?”……这些琐碎纷杂的小事从来不会让我厌烦,因为在乎你的人才会关心你生活里无趣琐碎的小事啊。
通完电话,我开始计划着五一假期回家一趟,想看看调皮捣蛋的丑八怪妹妹,和蔼可亲话又少的爷爷,时而凶巴巴时而可爱到爆炸的奶奶。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突然涌出思家情绪。不管怎样,多打电话,跟他们聊聊天,哪怕是琐碎的小事,相信我,他们愿意听。
我不希望当你真正理解“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这句话是在很久很久以后,也不希望在这步履不停的人生路上,你总是慢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