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小感

《我们仨》存在于书架上有一段日子了,一个早醒的早晨,让我在书架上一眼相中了它。相遇就是这么偶然。

这个早晨,加一个早晨,再加一个晚上,看完后,内心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但是却想打电话,随着意识拨出去,电话接通,女儿的声音是我最温暖的念想。我很庆幸,我们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有着最好的生活,最便捷的交通,幸福可以触手可及。

《我们仨》中,剩下杨绛一个人,在92岁时,回忆他们一家人,她和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的生活。叙述娓娓道来,思路清晰,那个动荡的年代,及国外的生活都记忆尤新。相识相恋,相聚相离,一切都在常理之中,又超出于常理之上,感知感动。

同为女人,杨绛的思想,才智,学识,无疑是大多数女性都无法抵达的,但是,在仰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一点点地做最好的自己,不求雷同,但求上进。

2016年,对自己是不同凡响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每一个当年相比上一年,总会有一些多多少少的改进,偶尔有时,我也曾在心里问自己,这是那个胆战心惊,畏惧自卑的自己吗,上海终究是魔都,它改变了无数人,也包括平凡的自己。以后的每一年,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当我在年老时,我才不会为逝去的时光惋惜。


《我们仨》内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