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荣耀

昨天晚上跟三两好友约吃饭,饭桌上聊到了跟父母的相处,恰好这两位朋友的母亲都比较强势,控制欲较强。一边听她们诉说着跟父母相处的种种,一边也在回忆着自身的童年成长经历。最终得出,每个父母内心都是爱着孩子,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家境矛盾争执比较多的家庭,很多时候就在于不懂表达。

今天跟大家说说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家里五个兄弟姐妹,奶奶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他经常跟我们说,他在16岁就出去打工,跟着师傅学本事,盖房子。那时候学徒工资很低,还要看师傅的角色,帮师傅洗衣服,打杂。但是他省吃俭用,一年下来,还能省不少钱,拿回来给爷爷补贴家用。更值得他骄傲的是,结婚时候的礼金费用都是他靠自己赚来的。

母亲家里也是五个兄弟姐妹,她在家排行老五。据说外公在文革期间,被坏人陷害去世。所以,大舅一个人,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一家的生活。母亲读书还不错,本有机会读大学,却因为志愿没选择好,止步于高中毕业。后来跟大姨学做裁缝,学得一手缝纫的本事。记得小的时候,哪里需要缝缝补补,都是母亲在缝纫机前,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父亲跟母亲的相识于母亲老家。据说是母亲家里要盖房子,父亲正好是其中的师傅之一,后来被邻居撮合,两个人走在了一起,才有了后来我们的五口之家。

我在家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虽说小的时候,我很爱哭爱闹,父亲一度想把我送走,但是母亲看我大眼睛一闪一闪,舍不得,所以我被留了下来。

都说闽南人重男轻女。有种说法是,女孩子名字里面有个“婷”字,都是喻意着“停”,停止生女儿的意思。关于这个说法,我曾经请教过母亲,她说,因为生姐姐的时候,很流行“mei婷”这个名字,所以姐姐取名叫“mei婷”,我是老二,就叫做“xiao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说“婷”是“优雅”的意思,所以我也就不再追究了。

当然,关于重男轻女,在我小的时候,确实有些体会。比如家里的零食,弟弟永远分得比我们多。弟弟小的时候,父亲每次回来,都会抱着他举高高。弟弟初中数学不好,家里就他上了补习课。高中不住校,给他安排了外宿。还有,他考上了大学,父亲激动不已,还会主动拿钱让弟弟请同学摆几桌。

这是家里给到弟弟的偏爱,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此而感到不平衡。因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都在尽全力给予我们三个兄弟姐妹最好的支持。当初我一个人跑到长春读大学,在外读书的第一天,亲戚说,父亲在家放声大哭。还有一年过年,因为工作所需,父亲大年初二就离家。寒假结束,姐姐独自返校,父亲也是一个人在外地落泪。总感觉给我们的不够多,这些,也是父母给我们的偏爱。

从小到大,我们的家,靠着父母的双手,从一间小房子,盖起了两层半的水泥房。从毛坯的水泥房,到里外装修,该有都有。以前门口的泥土路,到现在变成可以运动,娱乐的大空地等等,都是父母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来。

因为父亲自己没有高学历,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家里三个孩子读完大学,是他内心的执念。他一直相信,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比别人多一个机会。我们三个兄弟姐妹,虽没有取得大成就,但谋得一份安稳日子,离不开父母亲的坚持与付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而现在我的周围是蓝天白云,在出差的途中。记忆中,从读大学开始后,每年的中秋或元宵,要么在外,要么是返途的路上。今年的元宵节,兄弟姐妹因为各自原因,没得回家,只留得家里两位老人,独自在家过节搓汤圆,想到这里,不禁泪眼朦胧。

时间的年轮一天天在增长,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种说法说,从你读大学的那一刻起,你就真正地离开了家庭,父母生养我们,真正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也不过20年而已。

想起有次回家,不小心碰到了父母亲的手臂,松弛的肌肤,流失的胶原蛋白,就跟流失的时间一样,提醒着我们,父母在老去。

成家后,各自组成家庭,各有各的不得已。跟父母的日常沟通少了,但是父母依旧在家牵挂着我们,就像小时候那样,叮嘱你要按时吃饭,冷了要穿衣,工作不要太辛苦等。验证了那句话,不管你几岁,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

年老的父母,要的并不多,只是坐下来,跟他们唠唠家常,吃一两顿饭,对他们来说就足矣。时刻提醒自己,多给父母一点耐心,多给父母一点时间陪伴。元宵佳节,祝天下的父母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也希望在外的游子,有空常回家看看!

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