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开车从后门进入学校。结果发现门卫处似乎没人,灯也黑着,不知道是不是还在睡觉。铁门虚掩着,我只好下车,拉开铁门,再开车进去。在开车进入学校之前,我特意看了一下手机,正好六点三十分。
我在想,这个时间,为什么后门处没有人,或者门卫处灯还黑着?
1
在通常的状态下,我们会自然地有一个结论:后门的门卫是不负责任的。
这是管理上的一个陷阱。我们发现了一个所谓的问题,然后再为这个问题找一个责任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很容易给人下定义,觉得工作态度有问题,这是一种十分简单化的思维。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常人」,具有常人所具备的缺点,例如懒散、因循守旧等,但也具有常人所具备的优点,例如善良、知恩图报等。而在职场上,不能预设别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一举一动都符合你的需要。确实有这样的人,就像电影《实习生》里的那个叫本的人,但那绝对是人才级别的。大多数人,在没有明显规定的地方,都会按自己的理解行事,这也意味着遵循自己的本能行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检查工作程序。
早晨进入学校的人分几批?最早的一批,是食堂工作人员,大约在五点半左右进入学校。六点半左右,应该是教师逐渐进入学校的时间。那就意味着,要确保这两个点进入校园的人员和车辆通行无阻。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门卫必须在五点之后,就得守在后门处呢?
当然不是。管理上要尽可能节约人力,所谓不折腾,门卫也需要充分的休息。那么,就需要有一个程序设计,既确保通行,又尽可能保证门卫休息,并且,这套程序是所有人都清楚的。
例如,每天早晨五点十分左右,打开铁门,但是虚掩着。食堂工作人员出入时(以电动车为主),自行打开并拉上。六点十分左右,门卫开始在岗,听到喇叭声就开门。
那么,怎么确保门卫执行规则呢?用手机设置闹钟即可。(保卫处甚至可以经常检查手机闹钟的设置,或偶尔进行实地检查。)
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例如半夜三更急事出入学校。首先,要告知所有老师校门上锁和打开的时间。其次,遇到特殊情况,如果「敲门都不应」,则可以直接拨打门卫电话,电话可以贴在门一侧,也可以放在工作群文件中。
如果每学期,有一两次针对保卫工作的问卷调查(电子问卷很方便,而且可以和其他问卷调查合并进行),征求大家对门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更完善了。如果日常就能够将一些想法意见及时在服务群中交流,那就成了一种文化,有助于促进门卫工作的不断提升。保卫处的职责,就是在门卫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桥梁,听取双方的意见,不断地协调,形成程序。
如果缺乏明确的程序,那么,就容易相互抱怨。门卫抱怨老师不守规则,包括没有礼貌,老师抱怨门卫不负责任。本来检查一下程序就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变成了人的问题,就成了死结。而其实,大家都是常人,都是好人。
2
我出入运城国际,也有诸多困惑。
因为天天出入,又跟门卫打招呼,对门卫的好感多多。但是,不方便也是经常的。例如,我周末也有早早进办公室办公的习惯(我在运城国际保留了一间办公室),有时候四五点就要去办公,但是周末这么早惊扰门卫总不合适吧?就要了一把钥匙。但这周,钥匙在教学楼里,我就起来比较晚,七点左右了,想着门应该开了吧?
结果没有。就去敲门卫(前门)室,敲了许久,没人。
碰巧很冷,回去吧?已经出来了,就在楼外徘徊。我心里想,大门口怎么能没人呢?
大约二十分钟后,门卫匆匆来了,应该是睡得比较沉吧。
大门和后门没人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候(尤其是周末),开车出入,都不知道走哪个门好。经常走到后门,没人,又绕到大门,心里怎么都不会痛快。后来问别人,有时候是去烧锅炉了,有时候是去吃饭了。
因为经常思考管理工作,我就在想,这其实是一个简单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程序解决。
平时和周末,教学楼门开关的时间应该是固定的,要么告知全体师生,要么在教学楼口有标识,上面写明开关的时间,大家就会对此有预期。
大门处应该始终有人,周末如果要节约人力,就将后门关闭,不予开放。同时,在后门放一块牌子予以说明。误走后门的人一看牌子,就知道怎么回事。退一万步讲,周末整所学校只有一个门卫,也未尝不可,你要吃饭,就在门口放一个牌子,上面说明门卫因吃饭离开十分钟,请耐心等待,若有急事请拨打电话*********。牌子是设计好的,门卫只要离开去巡视,放在那里就行了。
然而,我不是一次两次遇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作为运城国际教师家属,我应该怎么反应?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
3
我需要一个渠道。
例如,如果我在后勤群里描述一下自己的遭遇,然后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在方便的时候调查一下,然后找出解决方案,减少此类事情以后发生的概率,那么,我就等于推动了学校进步。
不要笑,进步绝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发生的。
但我没有说,我选择了私下抱怨和公开沉默。
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学校鼓励这种行为。这就造成了一种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你太多事了?会不会觉得,不就等一会儿吗?就受不了了?会不会觉得,你对我们的工作不满吗?会不会想,你也是个校长,学校办得有多好,就没漏洞吗?怎么眼里都看到的是别人的问题?
别忘了,我是运城国际教师家属,但我还有一个身份,是南明教育集团总校长。如果我都选择了私下抱怨和公开沉默,那么,更多的老师呢?更多的家长呢?更多的孩子呢?
可能有人会说,谁阻止你提意见了?你怎么想象力这么丰富呢?
我做校长,对这种现象十分敏感,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自己学校的工作群中,我鼓励关于后勤问题公开讨论,也是为了从文化上撕开一个口子。进步是,什么东西坏了,哪里需要修理,后勤群里报一声,反应非常及时(一个原因是,这些是公开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的文化的改变,需要更久的时间。
我举个例子。
在我所在的学校里,有老师在群里做了一个温馨提醒,是关于后勤的。另外一个老师有一点小小的意见,也提出来。结果是,没有结果,无人回应。
调查了一下,第一个问题,因为是温馨提示,觉得无须回应。第二个问题,私下里已经做了回应。
我先说第二个问题。凡是公开提出的,就必须公开回应,为什么要私下回应?骨子里,我们都会对一切批评或建议持抵触的态度,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批评或建议,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而我们的一切反应,包括沉默,都在释放一个信息:我不欢迎你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对学校文化的消解作用是巨大的。
你可以说,根本不是这回事啊,我很欢迎大家批评啊。
问题不是你说出来的是什么,而是别人感觉到的是什么。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塑造别人的感觉。如果你不理会别人的意见,如果对别人的意见你总是采取消极的态度,自我辩护,那么,谁会提意见?谁会有安全感?
4
所以,我希望我的团队意识到这一点。我以前教书的时候,信马由缰,知识性错误是十分多的,包括读错字音。我就诚恳地跟学生说,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指出我的错误无须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果然有学生就在某节课上站起来,指出了我的一个错误。然而,我并没有错,是他错了。但我很激动,过去拥抱了他。我说,谢谢你,你是真正关心我的人。
我写这篇文章之前,运城国际的张砷镓老师给我留言:
魏老师,下周二早上十点二十分小石头的编程课,我想邀请你来教研,从学科之外的角度给一点指导意见,不知方便否?
张砷镓在我眼里是个大牛(可自行百度),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学习力。他教不同年级学生编程,包括一年级,不断地琢磨课程,不断地调整,又不断地真诚地邀请同事们去听课,给出意见。而他的编辑课,也已经十分受学生们的喜欢。
记得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给我看,我赞美了几句。他立即说,我不是要听赞美,我是诚恳地希望你给出意见。
顿时觉得心心相印。
我们都不凡张狂,但骨子里,都是学习者。
在我看来,一个部门,一所学校,要保持学习力,保持不断的自我进化,就要打开自己,保持开放,建立真正流畅的系统,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连接起来,使所有人都成为自身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做得还不很好。写下来,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以及我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