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再结合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我将从新课标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评价进行分享。这里我将从四个环节来进行:1.新旧课标对比 ,2.个人思考,3.具体实施,4.效果优化。
一.新旧课标对比
在《2022版科学新课程标准》121页中有关过程性评价中的课堂评价中指出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学习方法、知识理解、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评价。
在《2017年课程标准》67页中对于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的重点是:
①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足够的投入;
②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③学生当前的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④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及导致困难的原因。
对比新旧课标的共同之处:都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新课标中提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评价。
二.个人思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知识,学习方法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讲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评价中提及,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荐给其他学生;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的原因,并实施有效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方法。
三.具体实施
这里我将以6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为例,本课基本框架如下:
【聚焦】 引入傅科摆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地球运动的兴趣。
【探索】
探索活动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探索活动2:改进模拟实验,完善解释。
【 研讨】1.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们是如何使 自己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2.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3.现在你认为昼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拓展】搜集有关人类证实地球自转的证据资料。
在本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分别在活动1和活动2中。
【探索活动一】: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首先,在课前布置搜集关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的资料,这里教师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可利用上网查阅,查看书籍,询问老师或家长的方式,并在自己搜集的资料中,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交流已有的知识,老师顺势引出新的问题:大家在资料搜集中,是否有地心说和日心说呢,他们的作者是谁?都提出了哪些观点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26—27页文献资料,这里教师给予学习方法指导:①重点标注,勾画,圈出关键词等方式。②一边阅读一边完成表格填写。
在组内研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阅读资料信息的提取后再以小组交流的形式交流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①有序交流,这里由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资料阅读,筛选出两个学说的关键信息,但哪个学说更具有支持性,这里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学说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说能通过伽俐略木星观测、傅科摆等事实的介绍,让其他同学也意识到日心说更具有可支撑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认识到了地球和太阳真实的运动状态。②在思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里指导学生采用韦恩图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比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二者相同之处:地球是球形的。不同之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围着地球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探索活动二】:改进模拟实验
本课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口头评价,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学生评价记录表:每生每节课一颗基础星,个别学生表现突出可以额外加星。
(3)分组活动评价:小组表现积极,全组加星。
(4)作业评价:以盖印章的方式(例如作业漂亮或者继续努力等评语),A+即可盖印章,一个印章一颗星。
(5)集齐5个星就可以领取一次刮刮卡。
(6)集齐10个星就可以领取一张表扬信。
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前面班级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文献资料的学习很死板。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后,我对本课进行了优化,在文献资料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优化改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并且为之后的学习做了方法性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