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乐观不是阿Q精神

以前我虽然鄙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有时从内心里还觉得阿Q挺有些乐观精神的。

比如阿Q看到别人有钱会想“我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当自己没有钱时会憧憬“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当被别人打了,还会自我解嘲“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面对逆境困难,不悲伤、不抱怨,还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这还不算是乐观?!

但《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乐观不是励志言辞、也不是胜利想象,所以阿Q的做法也根本不是乐观。

-1-到底什么才是乐观?

有人说:“乐观是看到半杯水时认为它是半满,或总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是习惯性期待现实问题能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有圆满结局”。

《教出乐观的孩子》告诉我们:乐观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励志言辞、胜利想象只是乐观的证明而已,乐观的本质是对事情原因的解释风格。

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乐观的表象,因为他没有对原因做出乐观的解释,因此根本不算是乐观。

乐观的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即3P——永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与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2-解释风格对好事和坏事有相反的解释

对待坏事

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是来自自身个性上的缺点,将他的失败、遭拒绝以及遇到的困难称为“永远”或是“从不”;

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暂、可改变的状态,将失败等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好的事视为“有时候”“最近”。

对待好事则恰恰相反

悲观孩子相信好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是只限于具体的事例,是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了。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弃,因为他认为成功只是一次意外。

乐观孩子会用“总是”来形容好事的原因。他们相信成功是由永久性因素引起的,是广泛适用的,是由自己性格决定的,因此下一次会更努力地去尝试;

两者对比如下:

-3-如何帮孩子养成乐观?

《教出乐观的孩子》告诉我们:父母要辨别悲观、改进自我、切断来源

首先辨别孩子的乐观或悲观。

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乐观与悲观的想法,所以很难用直觉来猜测。要运用科学的归因风格问卷去辨别孩子的乐观悲观倾向。

同时还要关注抑郁的四种症状:想法改变为悲观解释、孩子心情变坏、消极无法做出决定、以及身体变差等。

其次改进父母自己的解释风格。

孩子们不仅在接受你的建议还在学习你的解释风格。所以父母要先让自己的解释风格变成乐观的。父母改进解释风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孩子负起责任来修正,也就是“行为自责”;二是不过度埋怨自己,陷入“普遍自责”。

在批评孩子时要使用正确批评方法:你要遵循两项规则:第一项规则就是准确;第二项规则是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你应该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即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如果事实允许,那么着重于特定及暂时性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

第三切断悲观的来源。

悲观的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基因、父母解释风格、教师的批评方式和自己的重要经历。

传统的研究认为基因的因素非常重要,但作者塞里格斯却认为基因的作用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父母要在其他三个悲观来源上下功夫,去主动切断来源。

教师的批评方式和父母的影响类似,也会对孩子的解释风格形成重大影响,因此要主动改变解释风格,为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

关于孩子的重要经历,是指打破孩子儿时或青少年时期生活惯例的一些重要事件,不管好坏,可能会使孩子重新定义自己是谁、有什么价值,从而显著改变他们的悲观或乐观。这些事件包括不寻常的无助与失败,例如母亲去世、身体上遭受的虐待、父母激烈的争吵,或是青春期在性爱方面被严厉地拒绝等,都可能使乐观崩溃;也包括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所获得的掌控感可成为孩子乐观一生的主要动力。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减少无助失败重要事件的影响,鼓励孩子接受意料之外的挑战、协助他获得掌控感。


所以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受父母老师的影响,除了先天基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三个要素的影响。

阿Q耽于空想的自我安慰根本不是乐观,只能是一种精神胜利,要想真正地乐观,必须从事情的原因上去剖析、用乐观风格去解释,这样他才能愤然而起,把失败当成暂时、有限和偶然的因素,改变自己的行为,迎接意料之外的挑战,体会对成功的掌控,找回自信,才能最终变成一个乐观的人。

【无戒学堂】日更第157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