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受“蘑菇”姑娘的邀请写一篇命题文章,虽然题目很多,但主题的风格都是我不擅长写的。因为最近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比较多,才想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很多文章都是随性而写,比较杂乱。“勃哥哥”说得对:抱着玩的心态是做不好事情的。写作的提高不能仅仅只写自己擅长的文字,克服自己不擅长的也是一种“提高”吧!
———————————————————————————————————————
我有两个手机,自然有两个微信,生活一个,工作一个。有人问我会不会得精神分裂呀?我笑了笑,还好吧。其实用两个微信的人挺多的,有很多人得精神分裂吗?
说到看什么,我想先说“微信”本身。全国超过六亿人口使用微信,作为一个社交软件,算是开辟了人类社交的新形态。在微信上,其实无非就三样最主要的东西:聊天,朋友圈,公众号。这是大众形态下的微信,具体到每个人,在微信的关注点肯定不一样,一个差异是朋友圈被动选择的差异,一个差异是公众号主动选择的差异。我们看的东西就在这差异上展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我的世界,似乎还带了点不一样的色彩。
【此时:无知的纠结,无法自拔】
按照以前,和大多数人一样,公众号可以几天看一次,但朋友圈每天都要刷个好几次。对于两个微信的我来说,白天大多看工作上的,晚上就看生活的。
但此时此刻,或者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并不是很在意刷朋友圈。对于工作,整个圈子通篇的广告宣传没啥好看的,对于生活,有我不想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有我不想看到的人。我知道,朋友圈有屏蔽的作用,我尝试了屏蔽了几天,却发现屏蔽后更在意那个人发生了什么。所以,我只能克制自己少刷朋友圈,尽量不要刷到那个人的状态。但是,闲暇时间只要拿着手机,还是会下意识的打开微信。我尝试着去看看公众号的文章,而不是第一时间刷朋友圈。即使这样,太多的文章就是一扫题目,有时候连个段落大意都懒得看,然后会重新去刷朋友圈。就觉得,你越是想回避某件事,你却越在意它。
我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时常深深厌恶着自己的纠结,本不想打开微信,本不想打开朋友圈,但是是会不自觉地顺手打开微信,顺手翻开朋友圈。与其说对待微信如此纠结,更准确是对待那个人是如此纠结。此时的微信对我来说就是那个人,这是我和那个人的唯一联系,不想联系却还是在意。虽然,微信里还有很多朋友、同事,我每天都会和他们聊天,看他们状态,但即使微信丢了,我不会在意他们到底发了什么状态,需要时打个电话,或是发个短信。可始终不想因为一个人去卸掉微信。
每天依旧打开微信,刷着朋友圈,一扫而过公众号文章,再反复纠结着。
【过去:承载着彼此的情谊】
我说过我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哦,不,在这里我想说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过去,微信对于我来说是联系朋友们的唯一纽带。我希望微信随时都能响起,说明有人想我了,想和我说说话。我恨不得一天都刷朋友圈,看看朋友们都干嘛?可惜,并没有这么多状态可以刷。
有时候,看着自己发的状态,收到了多少赞,有多少人评论?总是渴望被人关注吧。那时候,大学的时光很无聊,虽然坚持去上着听了就会犯困的课,但是心思总是想着外面的世界。其实,人的世界很小,就是那么熟悉的几个人,所以微信是我去看世界的一个窗口。看看他们,也看看自己。有时候看到和我相同定位的小伙伴,微信戳一戳,看看有没有时间一起吃个饭,或者下午出来玩。
那时候时光很美好,没有想过太多的未来,只是觉得认识了这些朋友,人生有幸。过去,微信承载了我和这些朋友的情谊。
【现在:伴随着成熟的成长】
从单纯到成熟是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在美丽的象牙塔里面生活久了,便忘记了血淋淋的生活。毕业已经一年了,却经历了好多事情。似乎被社会上的“成功学”的影响,或者说是小时候的梦想: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现在越来越看重效率,越来越在意结果。关注了很多的微信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点“干货”,对于“心灵鸡汤”“感时伤怀”已不想再多看一眼。朋友圈刷刷只是想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了。偶尔也会联系一下,但大部分时候只是这么刷过了朋友圈。
微信对于我来说是什么?有人能找到我就行了,我会用朋友圈发些状态,也学会了选择性的发些东西,只是想告诉朋友们,我过得也挺好。因为长大了才懂得:不要让自己的消极影响到别人,没人想看到你苦闷的朋友圈。
还是不愿意把“微信”看成是一种工具,只是过去的世界,也是过去的自己。当然,我也有一直开拓新的世界,去认识新的人,但所有的一切都在工作上的微信,那些只是工作,是我想和生活划分的界限。
【最后:还是自己】
都说人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在映射自己。不管此刻,过去,还是现在,最终看到的都是自己。看到自己无知的纠结,看到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看到自己成熟的过程。你刷的每一条朋友圈,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看自己的内心。喜怒哀乐,世间百态,也许早已在你心里上演了千遍。
每天,我依旧打开微信,刷着朋友圈,看着公众号的文章;世间静好,我就这样安静的看着我自己,期待着去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