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修行禅修的书籍,也可以说是一本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走向幸福解脱的指南书,我身边许多的朋友在读了此书后都会感慨作者把修行写的如此透彻和简单明了,可以在当下就开始修行。 书里面蕴藏着真正的宝藏
本书作者:隆波帕默尊者,本科及硕士就读于泰国第一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曾任职于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员,泰国信息产业部高管。
尊者晚年出家,深谙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心理和思维模式。其教导直白细腻、清晰全面。
在这本书里,尊者用简单、诙谐的语言为实践者点明并展开了一条实修之路。指出修行表相下的核心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许多人听到佛法会有感到遥远与深奥,佛经如山海般广袤,加上许多的仪式仪轨,让很多人感到学习佛陀的教导是困难的。
但本书直接的指出,法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说在我们自身内,在身心当中。我们学习法,就是学习我们自己,我们无需向外驰求,只需直接从身心当中去学习。
而我们学习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而是直接去离苦得乐,通向幸福与解脱。
本书主要的框架围绕着戒定慧三门学问,隆波帕默尊者用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既佛法的三门学问,戒学,心学,与慧学,其中心学是修行人最常常犯的错误,常常在修习定力时,走入了错误的道路,无法契入正定。
除此之外还延伸讲了
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展我们的觉性?
如何走上中道?
等等修行的要领。
【戒学】表面上指的是五条基本的戒律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但其中深层的含义即是我们生而为人所需要去持守的两条:不伤害别人,和不伤害自己。
其中前面四条杀盗淫妄,指的是不去伤害别人。而不饮酒,则是不去做伤害自我觉性的事情(例如吸毒,过度沉迷都属于此类)
我个人的理解中会加上,因为去持守戒律,从而我们可以内心坦坦荡荡地去活在这个世界上。
隆波提倡,持戒的重点不是去照着一条一条的戒律去遵守,而是在于我们的觉性与用心,什么时候我们有觉性什么时候我们就不会犯戒。我们要依赖我们的觉性去及时知道心里生起的烦恼习气。许多人就算表面行为是好的,但内心却想着伤害别人,那也算是犯戒。
戒学其中也包含了我们行为的准则,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心学】即是修习定力,大多数的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心是散乱和动荡的,需要通过练习去培养我们的定力,定力分两大类,一类是正定,一类是邪定
邪定是不带有觉性的,伴随着贪嗔痴等不善心,在修习的过程中没有去观照自己的心,就算培养了很强的定力,但是训练的人却有着很强的不善心。
正定是伴有觉性的,这样的定还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止禅,我们的心与所缘在一起,例如和呼吸在一起,和腹部的起伏在一起,和身体的移动在一起,等等,心不跑到别处。止禅的作用是让心得到休息与力量。
一种是观禅,心只是旁观者,看着无数的身心现象不停地在运动变化,不陷进去干扰,心不是导演不是作者不是演员,只是观众,如身本来面目看到身,如心本来面目看到心。观禅的作用是为了去开发智慧
我们在训练心学时,隆波指出了很多时候我们修行的误区,我们是为心找到一个临时的家,这个家是我们喜欢并且愿意和它在一起的,而不是把修行的方法例如呼吸,当成监狱强迫心关在它里面。
在训练禅定时,快乐才是升起禅定的近因,所以我们要懂得聪明地去挑选训练的方法和心愿意在一起的对象。
修习心学,需要我们学习如何让心步入中道。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常常跑向两个极端。
一个是随顺心的欲乐烦恼而随心所动;
一个是打压控制我们的心,不让心跑心动弹,改造心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个是苦行
我们训练心走上中道,才能够开始修习观禅。中道就是心既不跑掉,也不紧盯专注,只是如其本来的知道。
【慧学】当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者”才可以学习最后一门功课——慧学
这门学科我就暂时不在这里具体去阐述,在接下来的一些文章中慢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