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已有一个多月,我真是在大学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事、物。
人篇
我实在感受到大学应该积极的打磨自己。从以前到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人有了很大变化,衣服华丽起来了,五官也色彩斑斓起来。我起初实在没有费事费时打扮自己的想法,后来又对自己的外形焦虑起来,实在是心浮气躁——年轻人的通病了。
大学对于那些努力进取,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来说太漫长,对于挥霍时光,堕落的人来说又太短。心理学认为每个人潜意识都是追求优越感的,而现代,受教育范围逐渐扩大,每个人收到几乎平等的教育,想要脱颖而出无疑很难,因此产生了内卷。
有许多人在大学里争当社长、会长,我一直在思考意义是什么,是否有必要当。我要思考我要如何平衡我的功课、社团、阅读,没看错,阅读也是我生活的一大要务。这些最终归结于一个大问题:大多数人追求的我是不是一定要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的我不一定要会。很多人会觉得当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就是自己有问题了。可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难免有人个性大于共性。当我认为加入社团或学生会写策划、组织活动除了浪费时间(毕竟这种事情较易学且人人都能做)和染上不好的风气(官僚作风)之外别无益处时,我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新知上。现在的大学生都迫切地渴望套上大人的面具,或是通过化妆打扮,或是通过知识武装,目前我也在努力求索之路上,即使我感到我并不适合在人群中生活。
我的母校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已经足够好,好到我常常念起。为什么我会想母校呢?其一,它是一座象牙塔,是最后的纯净,我不用直面现实的惨淡,其二,里面住着一群我的世界中最后一批纯真的人,要好好珍藏,好好珍惜。在里面遇到了我这一生的挚友,那是一群怎么样的人呢?上进,求知,包容,可爱。高中已经拥有过温暖,大学初要面临孤独,很难说大学的朋友在经过现实磨砺后的友谊会否更加坚固,但是不可否认我已经开始想念友情友人,那是两年甚至三年的友谊了,已经是我十八岁的九分之一,青春期的全部。
事篇
大一本来事不多,但是学校好像刻意要把学生的时间像填涂答题卡一样要涂得完满才行。从前,交通没这么便利,以前只能在家附近几里地活动,如今,交通工具多样了,可以去的地方也多了,于是人们的可选择的范围变大了,如今去哪里都方便,自然更忙碌起来;同理,以前信息传播缓慢,一个人一辈子只知道那么几件事情就足矣,如今网络发达了,可供获取的信息也多了起来,人们也就目不暇接;以前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家,如今倡导“技多不压身”,即使是最好学的人也会疲惫不堪。每个人手里捧着手机噼里啪啦地点着,迅捷地处理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好像一台人形信息处理器CPU。就好像刀子锋利了,要切的菜也多了起来。时间被碎片化分割,大量的信息涌入令人狼狈不堪,在此种情境下,我有一些新认识:其一,现代网络技术发达,知识,方法是共享的,那区分人与人的岂不是只有天赋以及唯一能后天加以改造的思维和坚持了?其二,信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看都是无穷大量的,而个人的注意力/精力、时间则很有限,因此我们要合理有效分配,不要着眼于无关信息。
在18岁以前,我常感觉到被时代裹挟着,被一股来自社会的力量往前推,高考之后我本以为可以自主的生活,还是被那股力量左右,始终存在并且依然强大。人生莫不就是不自由的,依然是想做什么无法做,被规则、期望桎梏。人有动物性,我敢确保渴望自由就是其一。
至于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等一些社会议题,虽然有时候难免会受其困扰,但实际上只要自己不在意,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接受社会的不好,与接受自己同等重要。
物篇
在叩响大学的知识殿堂后,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术迷人的魅力。不得不说我终于感受到一个曾经好的教育氛围的影响,它让我免于被应试教育荼毒了头脑,保留了我内心对于知识最纯粹的渴望。对于钱学森之问,实话说我心中也有疑虑,但是不妨试着做出解答。虽然现在中国大地上人才辈出,青年英杰不在少数,可是大师却少了?曾经我想是不是素质教育导致的,但是细想却全然没有道理,西方的一位学者西蒙,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依然可以精通且深入,并产生重大影响;王阳明也如是。社会变化了,诱惑多了,深度思考的人少了,沉得下心来钻研的人也不多了;时间碎片化了,深度思考所需要的长时间是无法被提供的,理所当然的少了。于是我想可能是缺乏对学术完全投入全身心的头脑与心境,如今的世俗之事太多了。
在大学,我能真切感受到在真理面前,没有性别之分,国界之分。我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当我面对知识,我好像有无尽的力量,大脑前所未有的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