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舌代。请尊重著作权,转发或引用时不要删改作者名称)
现实生活中,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人们会不高兴,产生悲观情绪。发生好的事情时,人们会开心,产生乐观情绪。在那些情况下,不太能看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但是有的人悲观点很低,很小的事情会使得其产生很悲观的感觉。有的人乐观点很低,很小的事情会使得其产生很乐观的感觉。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事情,当其刚刚发生的时候,并不是明显的好事或坏事,这时候,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就会很明显。
通常人们将那些遇到即使不明显是好事或坏事的时候,也往往向好处想的人,称为乐观主义者;而往坏处想的人,则被称为悲观主义者。人们经常举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同样看到半杯水,乐观的人庆幸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却遗憾只剩下半杯水了。
在生活中,遇到一个特定的事情时,人们分别产生乐观主义想法或悲观主义想法,是各有利弊的。乐观的人往往关注在事情好的一面,所以会比较正面积极;而悲观的人关注的是不好的一面,所以就会比较头脑冷静。如果每个人仅仅跟着自己的本性走,则会是比较片面的。只有从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考虑到,才是对事物全面的评估。因此,如果是一个工作小组,里面分别有乐观主义倾向和悲观主义倾向的人,就比较可靠、稳定。而作为个人,我们就应该在理性上提醒自己,在考虑任何事情时,包括看上去好的事情,或看上去不好的事情,都要从好坏和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那样才会有更符合客观现实的准确的判断,从而有正确而不失偏颇的决定。
一个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是会影响到其在社会上的作为的。悲观的人做事往往比较消极,遇事退缩;而乐观的人则会比较积极,会在社会上努力进取。结果就会是乐观的人更易于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和认可。当然,各人的其它主客观条件不一样,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有差异。一个悲观的人,也可能会比另一个乐观的人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更高。所以,我们只能说,一个具体的个人,如果他乐观积极一些,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而如果悲观消极,就可能取得较低的成就。要比较的,只能是他不同情况下的自己,而不是别人。
乐观主义态度和悲观主义态度,对一个人的最大影响,其实是其自己的心情。现在很多人相信,一个人的心情,对于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乐观的人,会经常心情愉悦,也就会有比较好的健康。而悲观的人,经常心情压抑,最后就可能伤及身体健康。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环环相扣的。乐观的人,会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渐入佳境。而悲观的人,可能会恶性循环而越来越低落,最后走入不可救药的死胡同。
我自己曾经是个比较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尤其是上中小学的时候,会常常自我沉浸在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之中。自己随手掐断了花草树叶,却会想到它的无辜夭折而为其悲哀。看到地上因人们的无意之举而遭殃的蚁虫,会感叹它们命运的无常。即使是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坐在班级集体郊游出行的大巴上,别人欢歌笑语,我却想到一切欢乐都是短暂的,大家最终都会变成坟中的枯骨(当然,我当时只是自己想想而已,并没有说出来,否则肯定会被别人当成扫大家兴的神经病了)。
一个人倾向于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当你有足够多的事情占据你心思的时候,悲观主义思想也会无处可留的。我自己当年就是在确定了一些具体人生目标,并开始为它努力奋斗之后,就慢慢淡化了自己原有的悲观主义倾向。到后来,我其实是变成了看上去更像一个乐观主义者。遇到任何事情,我都能够尽量想到它好的方面。因此,我也曾经成为我所处的团体中,一个公认的正面积极力量。大家遇到什么不太好的事情时,就会让我帮忙分析出正面向好的因素,以提振情绪。连我曾经的一个美国人上司,在得了一种癌症做了手术后,也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种力量。由于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得了癌症,所以只是泛泛地跟我说:你总是能从各种事情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一个人得了重病,那能有什么积极的因素呢?我说:一个人如果得了重病,就会更加珍惜生命,可能包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比如情感、关系等等,而那不就是得重病的积极意义吗?他听了后若有所思,似乎有所收获地心情变得轻松了好多。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多培养一些乐观主义的精神。如果自己原本有悲观主义的倾向,那么要尽量把它限制在哲学思维的范围,从而遇事时能够不盲目冒进;同时要运用辩证的思维能力,从逻辑上推导出所有事物的积极的另一面。当这种逻辑训练变成一种习惯,人们也就会遇事自动想出其正面积极的因素了,从而变得和一个乐观主义者相差无几了。个人经验觉得最实用的方法,则是给自己确定一些生活中的目标,并为实现那些目标而去努力。那样,当你的心思被很多具体的事情占据了之后,你就没有时间去悲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