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下了雨的缘故,最近两天的温度没有以前那么燥热。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家长学校》,深受启发,尤其是“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我是深以为然的。
家庭应该有比较深的教育素养,是时代社会现实实际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务必要加强,对学生(孩子)的教育“两个教育者”齐心协力志同道合至关重要。原来的“树大自直”,“教育就是学校教师的义务”,“……”诸如此类思想应该除恶务尽。
家校合作,已经开始成为最复杂、最急切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很多常态行为已经非常滞后,尤其是家长同志们的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在我们农村的教育人更应该引起重视)。虽然有的教师的的确确需要质疑,但是大多数老师都明显地感受到不管付出多大努力,都得不到付出精力脑力相匹配的效果。家庭里的很多问题在学校中明显的折射出来,当然学校里的许多问题也会在家庭反射。父母双亲及监护人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问题中的问题。
所以,就应运产生了家长学校,也就有了家校互动课程。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动作为,教师(先步学习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与理论知识,持证上岗)为家长同志们授课。瞧瞧想当年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1970至1971学年(时间都在我的出生日期前几年,实在令人佩服并惊愕)工作计划中的部分安排:①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250学时;②序列化五个组:学前组,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六七年级组,七至十年级组;③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德智体美劳各教育理论,尽量把家长发展每一个,培训每一个;④领导家长同志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并任何时候不把学生的“兜底翻出来”只是注意个别情况个别分析(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不是经常有意无意的翻老底揪老账,然后偷偷地幸灾乐祸?请反思!)
继续观阅家长学校计划。不知道大家看到了没有:
第一是观念超前。学前组就注意到了婚前道德准备和爱的教育,家庭成员关系教育,游戏教育,劳动教育……其中劳动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学阶段。
第二是序列化合理。已经很好的运用埃里克森关于心理发展规律的阶段发展理论1.基本信任与不信任——(0--1.5岁婴儿期);2.自主与羞耻怀疑——(1.5--3岁儿童期);3.主动与内疚——(3--6岁学龄初期);4.勤奋与自卑——(6--12岁学龄期);5.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青春期);……各阶段生理心理不同,进行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厉害极了,暂不一一概述。
第三是细节关注到位。学前组的愿望文明,一二年级组的本族语,三四年级组的意志教育和奖励与惩罚,五年级的家长威信教育。
再有就是有始有终的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令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
反思我们自己的各项工作,我是觉得惭愧的,因为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们也相差甚远了?
苏老师说:“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在他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夸可炫耀的,只有一个办法一条路——去做,正确的去做,做正确,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