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学习笔记—父母喋喋不休向孩子灌输道理,恰恰关闭了倾听孩子心声的通道

孩子是否难管,跟父母平日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拧巴的父母,越是跟孩子较劲,越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

而想要孩子“好管”,父母需要讲究智慧和策略,以下几个教育关键词,能软化所有孩子身上的“刺”,请各位父母牢记。

01

关键词一:接纳

天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却做不到对孩子全然接纳。

他们会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孩子,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

做事磨蹭拖拉、经常发脾气闹情绪、见人不打招呼不说话、常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盯着孩子的缺点看,并且放大无数倍,无视孩子的优点,从来不会欣赏和鼓励孩子,这些都是不接纳孩子的表现。

父母越是不接纳孩子,就越强烈地纠正孩子,这种亲子之间权力斗争的碰撞,必然产生剧烈的对抗。

然而,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反抗,关系越紧张。

如果父母能全然接纳孩子,不带任何评判地接受孩子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孩子会减少防御心,很多亲子矛盾都会轻松化解。

赢得了每个孩子的信任,在很多冲突中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要做到真正接纳孩子,父母要放下自己心中刻画出来的完美小孩,去欣赏孩子真实的样子,爱TA,便如TA所是,而非如己所愿。

02

关键词二:倾听

我们都知道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父母喋喋不休向孩子灌输道理,恰恰关闭了倾听孩子心声的通道。

本该双向流动的亲子沟通,变成了一场由上而下的道德批判。

多少“难管”的孩子,都是在这种单向沟通中感到窒息和绝望后,渐渐生出了叛逆的獠牙。

曾有教育机构以“倾听孩子心声”为课题,对全国2万多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小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并非父母。

TA们的倾诉对象,常常是同学或朋友,有的甚至会选择隐藏在心底,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耐心倾听,不给TA们表达的机会,渐渐地,孩子们关闭心门,不愿意、也不敢再去跟父母倾诉。

好的父母,会听比会说更重要。

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比起训斥和喝止,不如给TA们表达委屈和不满的机会;

面对一个“偷拿”家里钱的孩子,比起打骂和惩罚,不如听一听他们这么做的动机,再去给行为定性;

面对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比起否定和嘲讽,不如让TA们把自己的天马行空,尽情的释放出来。

倾听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输出和表达的机会,让家庭氛围更民主,在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父母再去说,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03

关键词三:尊重

父母用看不见的绳索,牵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完全无处安放。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想方设法逃脱这种强制的束缚,斩断这根牵引的绳子。

很多时候,之所以父母认为孩子难管,是发现孩子正拼命逃脱自己的控制,不遵从自己的安排,并将之视为“不听话”。

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TA们在完成自我意志发展的使命,真正的走向了独立。

尊重孩子,需要父母做到心中时刻保留一把尺子,量一量这是“我想”还是“TA想”,守住彼此的界限,认可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规则的尺度下,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04

关键词四:回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前是孩子与依恋对象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能适当的回应孩子,并与之互动的父母,会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

这种稳定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是父母在储存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形成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

如果孩子早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回应,就会失去这种影响力。

孩子的心门一旦经紧紧关闭,再想打开就难了。

我们应该知道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有效期,再多的唠叨和管束,只会增添彼此厌恶的情绪,根本都是无效的。

因此,在父母的有效期内,尽可能的给予孩子陪伴,及时回应孩子的每一次需求,积极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是在储蓄未来的教育账户,让自己的言语更加有分量。

05

关键词五:情感引导

权威镇压的方式,还是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共情他人,产生自我约束力。

父母教育不要只有一时之效,治标不治本。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首次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她倡导父母不要用吼叫和威胁的方式逼孩子听话,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通过平等地沟通,达成亲子合作。

有智慧的父母,会管理自我情绪,展现更平和的心态,通过情感引导,把同理心和规则感植入孩子心中,建立了规则意识的孩子,才更好管,更懂规矩。

06

俞敏洪说过: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清晰地折射出父母的样子。

在TA们的成长中,父母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

当父母播撒下的种子,是对孩子全然地接纳、积极地倾听、真诚地尊重、及时地回应,以及平和地情感引导,就会在孩子心中盛开出有教养、懂合作、懂规矩的花朵。

愿我们都能努力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总想要赢了孩子。

育儿先修己,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美嫺与大家共勉。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笔记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

吴美嫺202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