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墙壁上贴着几张彩色卡纸,上面歪歪扭扭地拼贴着“我们在一起”五个字,角落还点缀着手拉手的小人、连在一起的拼图——这是班级里学生刚刚完成的作品,也是我为化解班级近期不和谐氛围,特意设计的心理健康课成果。
前两周,班级里的小摩擦接连出现:小组合作时有人只顾自己发言,没人愿意倾听;打扫卫生时因“谁多做一点”争执;甚至有同学因为“不跟我玩”就故意冷落他人。看着孩子们之间渐渐疏离的眼神,我意识到,单纯的批评教育无法根治问题,他们需要的是一次能亲身感受“团结”温度的体验,而非空洞的道理。
于是,一次偶然看到“拼贴字画”的活动让我有了具体的目标。我没有直接说教,而是从“手指抬文具盒”的小游戏开始。当孩子们发现一根手指无论怎么用力都抬不起文具盒,五根手指并拢却能轻松完成时,眼里满是惊讶。“原来一个人做不到的事,一起做就可以!”有学生脱口而出,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
真正的触动发生在拼贴环节。有个小组一开始因为画的位置吵了起来,A同学觉得“大一点好看”,粘贴的同学觉得“太大不好看”,两人各执一词,进度停滞不前。我没有上前调解,只是在旁边轻声问:“如果你们各自坚持,这张字还能贴好吗?要不要试试听听对方的想法?”过了一会儿,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合作。
当各小组把作品贴到“团结承诺墙”上,原本零散的字拼成完整的“我们在一起”时,教室里安静了片刻。有个之前总爱独来独往的孩子小声说:“原来一起做一件事,比自己做有意思多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里最珍贵的不是讲清道理,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自己悟到道理。那些曾经的争执、疏离,在共同剪贴、共同商量、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悄悄被化解成了彼此手中传递的胶水、互相帮忙的动作,以及作品完成时发自内心的欢呼。
下课铃响后,还有学生围着承诺墙不愿离开,指着自己小组的作品跟同伴说:“下次我们还一起合作好不好?”看着他们雀跃的身影,我知道,这堂拼贴课没有白上。“我们在一起”不只是贴在墙上的字,更成了孩子们心里悄悄许下的约定——团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有人需要帮忙时递过去的剪刀,是有分歧时愿意倾听的耐心,是一起完成一件事时,眼里共同闪烁的光芒。
未来的班级生活里,或许还会有小摩擦,但我相信,每当孩子们看到墙上那幅拼贴画,就会想起今天指尖传递的温度,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力量。而这,正是教育最温柔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