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教师节之际写此文回忆对先师祭祀,祝社会上生活中的各位人民教师、生活导师节日快乐。
大四临近毕业,照往常我们已经不用再参加学院的演出活动了,大家会各自谋划自己的将来。偶然一天,来了两位山东的导演找到院长,一番长谈定下合作,2013年祭孔大典,不论出于文化还是商业,最老成的我们也被派上场,带领着师弟师妹们开始这场盛大的祭祀排练。
祭祀大典将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这里古为鲁国国都,因孔子之名,被称为“东方圣城”,亦有“东方耶路撒冷”的美誉。
来到曲阜,必然要参观的不外乎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即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我们将要进行的祭祀大典也发生在这里。
孔府是孔子子孙嫡系长支时代居住的府邸,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林便是孔家的家族墓地,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这里又被称为“至圣林”。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 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很多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大陆其他地区陆续恢复祭孔的活动。
在典仪官的主持下,大典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六部分,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生动再现了古代祭孔典礼。
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我们负责祭祀大典乐舞部分。
舞生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列整齐地跳起释奠礼专用的“六佾舞”。执士们身穿白色深衣,头顶“四方平定巾”,与献官们共同完成读祝、三献等祭祀的主体部分。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孔子死后,有人要诋毁他,故意挑唆其弟子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能干多了。自古以来,靠贬低他人,甚至卖师求荣以上位的例子很多,但子贡人品很好,他是非常尊崇老师孔子的,别的弟子为孔子守灵三年,而独子贡守灵六年。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摘自子张第十九)
他还说自己可不敢和老师比,如果把一个人的学问比作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仞高,一踮脚尖就可以看见里面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的。而我的老师孔子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则是无法知道孔子学问的高深的。
后人认为数仞仍不能表达孔子思想的渊博,于是便改数仞为万仞。
《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儒教始祖孔子便是集大成者,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曾有诗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论从宽度还是广度都不是我三言两语可以说来,其涉及思想道德政治经济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于我而言却是孔子周游列国这一行动最深刻。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似乎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孔子重游,而“近游观”和“远游观”便是“鱼和熊掌”的辩证统一,关键还在于“有方”。
孔子一生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又体悟山水,注重自然之游,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其实每个人关于旅游、旅行,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感悟,如何游,怎么游,去哪里游,也都因人而异,写此文不为说教,只是分享,以记录自己不虚此行的脚步。
曲阜行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