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件事的标准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我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1、做好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它对今后的人生会带来改变;
3、它将受益终身。
按上述标准,每年选择一件重要的事尽力去做好它。
一、2018年:跑一场马拉松
我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望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
村上的这段话,道出了多数跑者的心声,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跑马拉松的原因之一。
有人以为跑马拉松的人都不太正常,他们觉得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忍受那么大的痛苦去跑42公里那么远的路,不但赚不到钱,还得搭上车费、住宿费、报名费等等,更离谱的是花钱还未必有资格参赛,还要期待抽签被抽中,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奇怪,这就像听不见音乐的人,都以为跳舞的人是疯子一样,因为他们并不了解马拉松的好处。
那么马拉松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我认为,马拉松除了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持久的耐力和超强的抗压力之外,至少还有以下三个好处:
1、善于时间管理:参加马拉松比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但我们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平时还有其他事要做,哪来那么多的时间,这就逼得我们必须学会时间管理,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早起咯。所以,跑马的人大多都有早起的习惯。
2、看清自我局限:马拉松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超越极限带来的快感。但凡事总有一个限度,到了这个限度就要适可而止。比如你平时跑步的最大有氧心率为150/分,到了这个限度就必须慢下来。跑马最可怕的是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盲目加速,最后导致崩溃。
3、获得精神满足:只要你参加马拉松比赛,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42.195公里,不管名次如何,你都是一个胜利者。马拉松是一种精神图腾,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最好的证明,在近乎崩溃的时候,坚持下去,到达终点,对一个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有这几点,还有什么事做不好的?
基于以上认知,为了备战去年年底的两场马拉松比赛,提前半年就做好训练计划,坚持晨跑训练,并在小腿腓骨肌拉伤刚治愈不到一周的情况下,连续两个月跑完两场世界田联认证的国际银标马拉松比赛——2018杭州国际马拉松(11月4日)、2018深圳国际马拉松(12月16日)。
二、2019年:在《简书》连续写作
我为什么要写作?
说来惭愧,今年2月28日在“简书”平台开始写作之前,很早我就注册了简书帐号,之所以拖到一年后才开始写,还是因为顾虑太多。
以前也喜欢写点东西,但那是写给自己看,现在要面对几十万人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想写又不敢写,一直纠结着。
说到底,还是对写作的认知不够清晰,总觉得写作是高大上的东西,是作家们的事,和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导致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写作对我们真的关系不大吗?当然不是。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和说话一样,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既然写作是一种沟通方式,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刚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知道了写作的重要,接下来就是怎么写的问题。怎么写?直接写就是了……
《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哥德堡在她的书中写到:
写作时,不要说“我将写作一首诗”。这种心态会使你当场呆掉。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你必须给自己空间,没有目的,痛快地写。
每当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娜塔莉-哥德堡“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这句话瞬间触发头脑中的风暴,信马由缰,不停地写,不删除、不担心拼错字、标点符号和语法,放松控制、不思考,不管合不合乎逻辑,直捣要害。
痛快地写完之后,先把这篇“垃圾文字”晾一边,该干嘛干嘛。回头再来慢慢梳理,经过反复修改,一篇文章就打磨出来了。你还别说,娜塔莉-哥德堡这一着还真好使。
今年以来,每个月我都会在7/14/21/28(7的倍数)24:00前在《简书》提交文章,从未耽误过。
到今天,这已经是第36篇了,总共写了 3万字,获得1066个喜欢,其中:
阅读量超过300人的文章18篇;
阅读量超过500人的文章7篇;
阅读量超过1000人的文章3篇;
阅读量超过14000人的文章1篇。
三、2020年:正在选择中,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