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檀香刑》后的感受,一个“硬”字首先跳了出来。不止是其刑的硬,更是国人的心肠的硬,也是贯穿全书的一种气氛。所以我便压抑不住地要说,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并不是这本书写得不好)。我讨厌书中所写的国人,更是厌恶国人发明的这种一想起就令人稀碎钻心的丑恶的刑具以及那些丑陋的嘴脸,和肮脏的人性。
檀香刑,就是将檀木削成一根细长匀称的棍橛子,用油煎浸过后,将此橛子从尾骨处钉入人的身体。书中孙丙所受的檀香刑,橛子从肩胛冒出。原可从咽喉嘴巴钉出。书中说,这样的钉法不伤及内脏。让人甚不明白。怎么可能伤不到内脏呢?(不是作者的编篡,概是我的无知吧)
檀木,质地细密坚硬。施刑者小甲“端起油槌,先用了一点小劲儿,敲了敲檀木橛子的头儿…俺看到檀木橛子在俺的敲击下,一寸一寸地朝着俺岳父的身体里钻进。油槌敲击橛子的声音很轻,梆_梆_梆_咪呜咪呜_连俺岳父沉重的喘息声都压不住。”
这样的文字硬不硬?反正我读到的时候,不由得牙关紧咬,肚腹沉坠。
五千文明之大国,刑罚千奇百怪,无不表现出国人的聪明才智。就连春宫之事,也有相应的奇淫乐具。是吧。
施刑者小甲与被施刑人孙丙,是女婿与岳父的关系。俗话说,女婿半个儿啊。女婿钉死岳父,现今来看,是大逆不道。然而书中所写,可以说是秉公办事,就事论事。这样的关系处理,我想是作者有意为之,无不痛斥那个年代环境下的人们的麻木愚昧。
可我在想,真的是那个年代环境下的人们麻木愚昧吗?局限性一定存在。但是,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也是“秉公办事,就事论事”么?只要有利于自己,就去做,就去站队。原则,正义,良心?呵呵。对于失去这些品质的人类中的人,恐怕要笑话我说出这样的话吧。
本书作者鞭挞了清末王朝的对外软弱以求偏安,对内残酷压制维护统治。普通百姓的无力无奈受苦受难,在天地之间常常有那么一块土壤。呜呼唉哉!
而在当时朝代,这样的批判是不可以的。谁干这样的事,谁傻瓜,谁就是活膩歪了。敢跟“皇帝老子”叫板,你_你脑子坏掉了?呵呵。
本书的文字不可谓没有特色。有点似顺口溜,虽然读时有感到作者刻意为之,有点生硬,但越看越适应,越觉得不容易。以每章文前的一段“猫腔词”为代表,作得不可谓不好。既有词的式样,又反映出了“猫腔”戏的文化。
其结构也可谓是精心布局。“凤头,猪肚,豹尾”。何谓凤头?简单理解就是好看,漂亮,美,还不失精致,吸睛;何谓猪肚?理解为丰富,复杂有序。每一个脏器都有它的位置,都有它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又能协调在一起,为“身体”服务;豹尾也好理解,有力,迅捷。突地一扫,瞬息不见。其力适可而止。个人觉得这个“适可而止”很好,也很难把握。就是控制,自律。不可主观泛滥。泛滥则成灾。灾后一片垃圾,惨不忍睹。不是么?
就写作来说,本书可学点诸多。写一本好书非易事。要了解熟悉懂得相关历史知识,要胸有布局,要有下笔自如的文字功夫。达到一个山峰,一定是从山谷一步一步向上攀爬。需要体力,需要时间,需要好的天气,还需要路线,指南针等。
或许又想的太多。如果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单此一件,便可称人生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