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帮宝宝生个小弟弟和小妹妹好吗?这样宝宝就不会寂寞了。”
“不要。”
“妈妈弟弟好讨厌!我不是故意打他的!”
“宝宝,你不是说想要一个小弟弟陪你玩的吗?”
“我要的弟弟不是这个性格的,他就是不好!”
当大多数妈妈幻想自己生二胎是的情景,大多数是哥哥保护妹妹,姐姐弟弟互相照顾的景象。殊不知,兄弟姐妹间在小时候能成为朋友的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家庭,大多数情况是要经历着长时间的二胎大战。当D女士发现自己的大女儿小Q闷闷不乐,甚至变得很迟缓的最终原因直指自己小女儿的时候,她有些吃惊,“姐姐不应该就让着点的吗?”“怎么她会这么想?”那么,二胎之争真的只是小孩子的“不懂事”的行为吗,让我们来看看背后的原因有些什么:
出生之争
二胎之争有时候从娘胎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些父母容易忽视的小细节往往勾起了事情的开端。父母总以为,孩子肯定会喜欢一个小弟弟小妹妹,就好像喜欢小动物一样。殊不知,在家庭的有限资源下,孩子最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将要从占有变成分享。而学会分享,需要时间和引导。小Q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妈妈通知她会有一个小宝宝,并且告诉她原定的大草原之行取消了。在不情不愿和无能为力下,小Q对自己妹妹的第一映像就不是太好,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委屈和愤怒的情绪已经悄悄来到了她的身边。
成长需求
兄弟姐妹间爱和关心是一种美好,但是他们可以为之争夺的理由却有千百种,甚至贯穿了整个成人的过程:在幼儿时期,得到关注和爱护是每个孩子地天性,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分享,小宝宝会通过哭泣得到爸爸妈妈地关注,大一些地孩子也会察觉他们地关注被小宝宝抢走了;2-3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慢慢习得所有权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无法容忍别人随意使用他们“独有”的玩具,即使是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继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学龄的孩子,会慢慢习得“平等”,所以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求自己“让”小弟弟小妹妹,会有不公和被剥夺的感受;而在青年期,容易产生自我和空间的强烈需求,所以当被要求看管弟弟妹妹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气质类型
所谓气质,是指纯粹的、先天的个性特征,是较难被改变的先天因素。即使同样的父母,会生出孩子的气质类型也是各异的,所以也会衍生中星座之类的假说。当两个孩子气质不同,他们可能会很难理解对方,但是如果当他们的气质类型是相冲突的,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互相不满和争吵。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是比较内向的,而另一个孩子是习惯于争抢和诉说自己的需要的,容易遭到内向孩子的怨恨和不满,也就常说的“会叫的孩子有奶喝”。当不满的一方习得了外向攻击,可能会产生偶尔偷偷打弟弟妹妹的情况发生。当然,当个体长大以后会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隐藏起来并不意味着情绪的消散,容易产生对自己“内向”自卑甚至无能为力的感觉。
特殊照顾
就好像《THIS IS US》(美剧)中发生的一样,父母的“偏心”即使是因为另一个孩子年纪小或者身体不好、被欺负等原因,也会让另一个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电视剧里的Kevin没有像“坏孩子”一样产生愤怒、厌学或者难以管教的迹象。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他,成年以后,也会不受控制地产生“父母偏心”、不公等信念,继而在生活地困境中中产生孤立无援、无所依靠地感觉,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那么二胎之争,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在个案的经历中很多家长一直会重申“我一直做的很公平!”但是,世间真的有完全的公平吗?即使是完全公平,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呢?其实,真正的公平不是完全的平等,而是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