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这是神骨总论的核心。
神,是指人的精神状态。“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骨,是指面部可见的九骨:天庭骨、枕骨、顶骨、佐串骨、太阳骨、眉骨、鼻骨、颧骨及项骨。“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就如同人身上的骨骼,坚硬不催,不可改变。
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一扇大门,开门见山,从而知道一个人人品命运如何。
精神和骨骼,就是冰鉴观人的第一要诀。
神分清浊邪正,骨有色质区别。
清浊,指人的目光是清亮端庄还是浑浊斜视的,清亮者聪明,浑浊者相对愚钝。
邪正,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状态的奸邪与忠直。
一般来说,神“浊”者无邪正可言,而神“清”者,却有邪正之分。聪明人里的忠良之辈,鬼蜮小人,曾国藩认为都能观其神而探知。
所以“欲辨邪正,先观动静”。看一个人内心真实的精神状态如何,就仔细观察他活动和安静时候的状态。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待弦而发,一发中的。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清。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
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这种人,一则善于伪饰,一则奸心在内悄悄萌动。
“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安静的时候,两眼似睡非睡,活动时两眼经常惶恐不安。这类型的人,要么是有才能而不循正道的人,要么是有深谋图巧害怕被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以上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难以成器的人,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亮聪明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需要仔细加以辨别的。
清浊篇里,观人神态,主要是看人双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也往往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活动。看人安静及活动时的眼神,往往也可以探知到此人的性情如何。书本上讲的还是有些笼统,这往往还需要观察者有着充足的阅历,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才能分辨出“清中之浊”,“浊中之清”。以上几种,只是大类,代表着一个人大致的精神面貌。与人品性关联,我个人认为不大。看一个人的品性,看的是他行事处世如何。
观人观神观眼,大体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