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羚亦
这段时间,常想起一位当年的高中同学。
差不多快有20年未见面了,而且至今也联系不上。
同学姓赵,个子不高,1米六多一点,但五官很正,方脸阔耳,浓眉大眼。
性格也好,嘴角常挂一丝笑意,与同学们相处得都不错。
赵同学成绩中等,但酷爱文学,一直有个文学梦,很偏科,数学较低的分数拖累了他每一次考试的总分,包括三年后的高考。
但赵同学似乎并不很在意分数,他每天的课余时间大多是阅读文学类的书籍和写作。
印象最深地是高二时,他和一位家境富裕的女同学借了一笔当年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巨款的金额:140多元,(我们那时一学期的住宿费才:16元。)买了数本唐诗宋词元曲,类似全集的大部头书籍,我记得每一本都差不多和砖头的厚度相等,有的甚或比砖头还厚一点。
这是引起全班轰动的事,一是他竟花了那么多的钱去买书!二是那位女同学对他真好!令不少男同学羡慕嫉妒恨,因为那位女同学人也很漂亮。
赵同学常写现代诗,我看过一些,有的作品也颇为动人,照抄下来送给暗恋的女同学可以代替情书。他也写武侠小说,我看过开头,情节上悬念丛生,颇有当年流行武侠小说的味道。只可惜那时已是高三,每个人都在备战高考,他好象只写了一部分就停笔了。
基本上是意料中的事,他落榜了。
再见他应该已是六年后了,那时我在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他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我工作的地方,他说要去海南,投奔他的好朋友,我们当年一位张姓高中同学,张同学在海南某市某行政单位工作,说可以帮他在当地找一份工作。
赵同学只在我那里住了一晚上就走了,走之前,我还找了块小手绢给他缝在上衣内侧,放着他仅有的几百元现金。
从此就没有联系了,直到2010年,好象也是4、5月份的一个晚上,突然接到海南的张同学电话,说他来杭州开会,第二天就走,刚打听到我的电话,想和我见一面。我去了他住 的酒店,多年未见,感慨万千!
而当我问起赵同学的近况后,张同学的回答却令我十分意外,他说赵同学去了后,也在当地找了工作,但一年前突然不辞而别,张同学多方打听,据说是回老家找了一个房子,埋头写小说去了。听张说完,我内心唏嘘不已。
张同学第二天就走了,而且说也没有赵的联系电话。
一年后从另一个同学那里听到的是,张同学后来在行政单位升职了,而赵同学是在一个企业工作,时位移人,他俩的关系早变了,所以赵离开海南也未和张辞行。
从此再也未听到赵同学的消息!
但最近这一段时间,我却屡次想起赵同学,想他现在究竟在那儿?有没有写出一本大作?他到底能不能实现他的文学梦?在如此现实的社会中,他这样的生活能过的好吗?内心颇为他忧虑。
然而在内心的更深处,我对赵同学也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这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追寻梦想的世界,我们中的多少人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多少人根本就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成年后从来就没做过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在这个基本上只以财富多少评估成功的国家和时代,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几十年来不忘初心,一直记着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它,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在价值观单一的国家和时代里,绝大多数的欢呼和聚焦只给了成功了的英雄,而失败者代价惨重,于是人们不敢轻易失败,而为了避免失败,可能好多人也只好选择了放弃,最终也只好或只能为活着而活着。
也因此,让我不能忘记赵同学,并始终向他保持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