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本书第三章的后半部分内容。作者主要阐述了“西方与现代化”。
在本章上半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普世文明”,也介绍了支持普世文明存在的两种学术观点。但作者认为普世文明永远不可能形成。
在本章的下半部分,作者指出,其实为普世文明存在进行辩护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个,那就是把普世文明的形成看作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
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现代化确实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点在李录的《文明与现代化》一书中有非常系统的描述。
但是作者认为,尽管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确实促进了现代化,但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世界将由此全盘西方化,以及形成普世文明”的论断。
这是因为,在后期阶段,现代化以两种形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
一是在社会层面上,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鼓励这个社会的人民具有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伸张者;
二是在个人层面上,当传统纽带和社会关系断裂时,现代化便造成了个人内心中的异化感和反常感,并导致了需要从宗教中寻求答案的认同危机。
尽管我也不认同普世文明这一观点,但一直找不到特别有力的反驳依据。作者的上述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
由此我们可以以中国为例来批驳普世文明这一观点。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初期我们中国一定也会向西方学习,我们的文明也一定经历过借鉴西方的过程。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崛起,人们的自信心不断提高,中华文明不仅不会趋同于西方文明,相反,中华文明一定会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和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