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来啦,下面分别从个人的学习、工作、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回顾和思考2017的各种经历。从2016年正式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到2017年,差不多走过了2年时间。无论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经历,都值得我去慢慢回味~
1.2017年的学习
1.1我的书单
2017年共购买图书24本,读了19本,读完8本。
反思:我平时看书的习惯,是工作需要用到的时候才去翻阅,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去补充学习。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当初看的时候是想系统总结出产品方法论,所以几乎把整本书读完。而《进化式运营》,我可能只会挑选“用户习惯养成”的精华部分看一下。不过对于自己的读完率1/3,看了还是会让自己瑟瑟发抖(崩溃)。
1.2我购买的知识付费产品
2017年,知识付费产品持续火热。产品形态有视频课程、音频课程、付费社群、专栏订阅等。视频课程如混沌大学,音频课程如知乎live、喜马拉雅,付费社群如知识星球、饭团,专栏订阅如得到、极客时间。
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竞争的焦点,从产品形态创新,转为大V资源争夺。而我购买的知识产品,确实是自己平时看资讯时,所追随的大V。个人认为,知识产品的内容质量很重要,但是大V是让用户信任并转化购买的重要因素。
2017我的知识付费产品清单如下:
2017购买的网课有知乎live,得到的听书会员。从我的听课经历,个人认为知乎live的内容比较碎片,浅显,只能单方面解决某个问题,不能作为系统学习的课程来学习。即便是专题课,也是短暂的几节课组成,达不到系统学习的目标。另外,知乎live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用户上完课后,课后的提问和交流可能转向微信群,但是课程内容和微信群的割裂,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很差。还有,语音和PPT播放的割裂,用户体验的流畅性也有问题。
得到的听书,半小时听完一本跨学科书籍,这貌似是个增量市场。教育用户,培养用户习惯很重要。我买听书会员20多天了,才听了2本书,根本达不到每天听本书的目标。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半小时搞懂一本书,把原来可能一个月看完的书籍压缩成半小时看完,没这习惯;二是遇到深度知识,半小时内不够时间记忆和理解。比如最近听的一本书是《社会性动物》,核心观点有四个,都很有深度,听得一知半解。所以听书还是适合做浅显了解书本知识的需求,对于想参透观点的,还是读原书籍合适。
付费社群也加了好几个,小密圈的收获不大,我所加的两个圈子活跃度太低,很少有人发表观点;饭团还算比较好的,因为团长很负责任,自己经常发干货;两个微信付费社群,大V有定期课程,收获最大。
2.2017年的工作
2017年7月,换了一份产品工作,干互联网的就是经常漂泊(丧)。从原来的美妆短视频内容,到现在影视二次创作工具。离职的原因很简单,上家的成长空间太窄了。
关于产品:
其实短短两年时间,我参与的产品还是围绕着内容、社区、工具。似乎纯做内容或工具的,某个阶段都会加入社区,以提高用户参与。例如今日头条加了微头条,即刻加了动态。而纯做社区的,到了一定阶段会很重视内容的推荐分发。例如知乎、最右、简书,内容达到一定量后,首页都会做个性推荐。
关于输出:
2017,写了12份产品体验报告,2份BP,<10份PRD,19篇文章。产品体验报告,看似是新人作为练手的手段,但是我觉得以文档输出体验想法,是有利于做深度分析的。随手体验的想法,深度和完整度肯定不如2000字以上的体验报告。
为什么会写2份BP呢?很简单,产品一直在试错,一直在调整方向。BP最锻炼人的地方是,你要做一堆市场调研,想方设法说明这个项目是可行的。
今年写的PRD,换了种写法。以往是需求模块和小需求点一股脑全部说完,现在我把每个需求点都罗列出来,避免开发遗漏需求,同时帮助测试更方便写测试用例。
简书写了19篇文章,收获粉丝700多个。2017年1月份,开始在简书写作,初衷是想通过写作,来记录读书笔记,方便记忆和理解,后来逐渐增加一些对产品的看法。再后来,报名成为@产品专题副编,更加重视了自己的写作。在简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写了多少字,得到多少关注,而是自己的成长。
3.2018年的计划
2017年,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需要学习强化的技能。所以2018年的规划,一是补充和强化产品技能,二是学习新的领域:AI,三是英语。
产品技能:完整的产品流程是:为什么---做不做---先做哪个---怎么做---衡量效果。为什么就是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产生的场景、或者人性需求;做不做就是要根据当前的版本目标,做需求决策;先做哪个即确定需求优先级;怎么做是设计产品方案;衡量效果是进行数据分析等。
目前,这五项都有经历,但是只有“怎么做”是最熟悉的。所以,明年需要多分析思考用户反馈、用户数据,提炼用户需求。争取机会参与到版本规划中,提炼数据指标,学习数据分析方法。
AI:入门人工智能是2018年的重要目标,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不断出现,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伟大之处。智能音箱,利用语音识别等技术,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地听音乐;腾讯觅影,利用图像识别等技术,对病灶智能识别,辅助医生临床诊断和疾病的早期筛查;阿里鲁班,每秒撸8000张海报,大大提高了制作海报的效率,减轻了美工的工作量。
我想,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应用在更多的场景中。一般来说,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替代原有的体验性较差的方案,其实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触屏手机的出现,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潮。很多问题,下载个APP就能解决;人工智能的出现,跟APP相结合,比只用APP解决的更好。智能客服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7年度总结完毕,写于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