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
光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的眼睛,各种色彩在光的微粒中呈现。有了光,才有了真正的世界,真正的生活。
漫漫长夜,一灯则明。光,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启蒙,也是我们对建筑最初的认识。阿兰德波顿说,我们对建筑的感情,来源于我们对这个建筑代表的生活方式。这话一点不假,起先,人类的建筑就是一个容身的小土坑,漫长的世纪后,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住宅和公共空间,建筑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所有希望。
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的别具一格,让我对建筑和光有了很深的印象。斗拱的造型,官方称为“东方之冠”,民间称为“土灶火锅”。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然而这红色,可不是简单的一种颜色的大红。光从东方照向西方,从早晨到正午,从正午到傍晚,光线的不同,红色也会有所不同。这从故宫借来的“中国红”,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在光线的映射中,完整又统一,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
建筑的美,在设计师的完美设计下,在各种不同的光线下展现不同的风姿。难怪林徽因会喜欢上建筑专业,而我也因此喜欢上了建筑。正巧,土豆老师推荐了一本《班门·光》也是有关建筑的,我便欢天喜地地抢来了这本书,而这一期正好是介绍光的。封面上奇特的一方黑色,在阳光照射下,显出两道五彩斑斓的彩虹来,这正是光的魅力吧。让我想起最善于在绘画中体现光影的莫奈:犹如一道光,照亮艺术的灵魂。
《班门》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的,——这是一本有关建筑设计艺术的系列图书,对于初识建筑的人是极好的启蒙教材。《班门》的第一辑有四册,讲述了本、硂、铁、石四种建筑材料;第二辑是方、圆、线、角四种建筑设计形式;第三辑也是四期,分别为光、声、气、性这四种决定建筑气质的重要因素。
光洒在地板上的方式、声音在空间中传导的路径、气韵在建筑中游走的节奏、设计与营造共同形成的建筑的性格,这些都让我们对身处其中的建筑有不同的感受。
而我与《班门》的邂逅,就在第三辑的第一期光。这正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从黑暗中渐渐辨别出建筑的模样。
《班门·光》的结构如同前几辑一样,分为“门内”、“门”、“门外”三项:
门内:是向大师致敬、学艺;门:是大师的作品和手艺;门外:是后生的游历、体验
一、艺术家蔡国强:光的生命力——刹那烟花,永恒的生命力
你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体育场夜空的大脚丫吗?随着烟花的绽放,大脚丫一步一步走过,当时深深地震撼了全国人民。而这烟花的设计师蔡国强已经把他的烟花艺术,推广到了全世界。在日本用火药炸出的画展,在泉州燃烧的天梯,在法国与巴黎人民的一夜情计划。点燃的烟花,在黑夜中迅速爆发,迅速消失,却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蔡国强说,重要的是自由。通过可见的,表现不可见的。在光的引导下,在夜的反衬下,自由的轨迹短暂而永久。
二、日本传统建筑对光的运用:微光中的美
对于日本,我们总是有着复杂的情绪,而这个民族也从不是站在正午阳光下的,他们更善于的是在阴影中生活和寻找美的踪迹。
日本文坛的骄子、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最著名的散文《阴翳礼赞》便是代表。他认为在暗中求美是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
日本美术评论家、作家冈仓天心也在他的《茶之书》中写道:即使在白天,光线也是幽暗而柔和的。茶室,正是由一种幽暗环境,引人进入精神境地的建筑。
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创造了一种叫做“利休灰”的颜色,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举目四望不见花与叶,只看到一间茅舍在秋日暗沉的暮色中,默默立于海岸的边上。
幽暗,避开了光的直射,仿佛时光也停滞了。隐身阴翳之中,思虑无边无界,斗室成了永恒的思维牧场。
三、建筑师西扎对光的理解和运用
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的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班门·光》中对西扎的建筑语言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因为光,是西扎作品中最重要的设计语言,他善于利用自然光和对自然光进行折射和漫射,来改变建筑的照明。
在西扎的作品中,光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间中,难以分辨形态。光是可以被触及的,不是高高在上、超然世外的。
西扎认为,天光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任何一种人工光能为展品提供与之一样的质量和真实感。这让我想起莫奈喜欢在户外自然光中作画,在这一点上,画家和建筑师对光的认识是相通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福尔诺斯郊区中心圣堂中,西班牙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中,光锥、光筒、光棚、光台,无论是哪种光源,光在建筑中都呈现出弥漫、发散的状态。
我们不能创造光,却可以转化现实。
自从有了电灯,我们的世界便被彻底改变了。所有建筑中的照明设施,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看见,借助光线的明暗,提供优质的视觉体验,触动我们的情感。要知道光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
北京的红砖美术馆的“槐花院”,着力于以光构筑夜晚的诗意化的中国园林意境。
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呼应了北方城市“狂野的精神力量和严酷的气候条件”,就像是风和水塑造而成,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和地形之中。
北京银泰中心脑袋上顶着三盏“灯笼”,与国贸遥遥相望,在落日余晖、晚霞斑斓的天际线上,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大中庭,是欧洲最大的玻璃顶盖广场,在蓝天白云和自然光线的照射下,墙壁上的影子光栅与天顶上的网格交相呼应。
这些数不清的现代建筑,正娴熟地运用着光的技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如果你现在开始留心身边的建筑,你会发现每一束光线都会让你看见一个新的世界。
光,从宇宙最深处走来,在地球的大气层渲染出神秘的绿色极光,带来了时间前进的脚步。而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探索光的秘密,从绘画到建筑,到文艺作品,光无处不在,光是引发人体感觉,产生表象、思维、认知及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根本的刺激源。
光,让我们感知物体的大小,距离的远近,颜色的深浅,动物的形状,爱人的模样等,并让我们建立内心审美的视觉规则,由此我们能分辨出四季的自然变化,以及精神上的喜恶爱好。然而,光如果太强烈了,就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只有在光的阴影中,我们才能反思自己: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看见”,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心,“看见”自己的心灵之光!
《班门·光》这本书,让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去探索光的美丽和日常,正如书的封面所言,关注日常,关照生活,在生活中感知光、触及光,发现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