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可,熟悉而动听的名字,带着一份清新,带着一份美好。
从不追星的我,脑海里却也对林妙可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打动了千万人的心。林妙可,一个甜美稚嫩的九岁小女孩映入大众眼帘。犹记得母亲当年的话语:“这孩子,了不得,谁家有闺女如此真是无限荣光啊。”
那歌声,嘹亮动听,那神情,美轮美奂。犹如一位天使,将一切美好洒向人间。带来一份清新脱俗的味道。我真心喜欢上这个小女孩儿。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替唱风波。吃瓜群众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可细想一下,哪怕是替唱也不会是一个小女孩能左右的,她只是一切听从安排,在成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所以,当一切负面评价充塞耳膜时,我依然未改变对她的喜爱。
2010年3月,一部电视剧《北方有佳人》进入大众视野。该剧以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为社会背景,透过山东琴书艺人的悲观离合,讲述了一代名伶在动乱年代成长起来的传奇故事。
林妙可在剧中饰演童年的女一号寄萍。名如其人,寄居他人篱下的无根浮萍。
我不会什么剧评、影评,只会站在自己的客观感受上来谈论一点喜好。剧中的妙可温婉动人,让人心生爱怜。她的表演很投入,可以哭得梨花带雨,无限悲怜;可以眼神刚毅,没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可以乖巧体贴,融化观众的心。
这一次,我更加喜爱她。不关注那些负面新闻,唯关注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可以把一个角色诠释得如此精准到位。
时隔七年,林妙可再一次进入我的视线——落榜北电又无缘中央音乐学院。在我看来这都无所谓,谁规定童星就必须成为歌唱家?谁规定童星的命运就没有其他可能?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网上流传的一段采访视频。参加北电考试前,记者采访她,视频中的她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仰起脖子,摇头晃脑地模样,眼神飘忽不定,满是做作的感觉。
我不禁去搜她曾经的视频及相关报道,原来这样的言行早在她儿时就已播下种子,从未改变。只不过那时孩子与生俱来的可爱掩盖了她的刻意与做作。
通过那些报道我才知晓林妙可独立自理能力很差,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宜均由其母亲打点做主,她甚至到了中学才学会过马路。穿搭衣服也完全听从母亲。她的母亲说妙可自己就喜欢那样的衣服。其实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她就是母亲的一面镜子。自然喜好与母亲会相接近。因为她已经习惯了乖巧顺从。
这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世上有所建树?谁不喜欢一世荣光,光宗耀祖?
问题就在于很多父母并不懂教育。不懂教育不可怕,可怕的是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听从自己狭隘的内心一意孤行。认准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
是人就会犯错,父母也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这世上的教育方法无数,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孔夫子还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林妙可,是棵好苗子,根基好,然而在她的成长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她的潜能没有被发掘,她的自我价值体系未能构建。
人的最大价值体现就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切听从,一切顺从,哪怕得到片刻的安稳或喝彩,那也只是一个傀儡,一具木偶。
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便失去了作为人最大的乐趣。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自由成长,让她成为自己该有的模样。不需要指手画脚,不需要安排好一切,更不能剥夺孩子一切选择的权利和体验的机会。
作为父母,我们唯需要支持,鼓励,关注,适当的引导孩子。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就这样,一个花季女孩在母亲一手打造下,成为了如今的模样。负面新闻不断,能力地下,连与人的正常对话中都满是做作。这是一种悲哀。家庭教育的悲哀,林妙可的悲哀。
看着她那模样,让人心疼。我深信,若哪一天她的自我醒来,也一定厌烦自己现在的模样。
那么,请我们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批判,让她有机会找回自我。
也不要去责怪她的父母。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美好,他们也只是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了自认为对的事。
说白了,教育孩子失败的家庭多的是,只不过因为她是童星。所以才会招来那么多恶言相向。至少人家并没有伤害我们一众看客,只是在一路摸爬滚打中忘却了自己的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