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一 原因论VS目的论

凡事皆有因果,这本是事实。极端相信原因论的人,推导出过去决定现在未来,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现在未来也相应地无法改变,人只有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比如一个人有糟糕的原生家庭,虽然错不在你,但你可能要用一生去疗愈你的童年。

目的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运用自由意志开发自己的潜能,现在是改变的起点,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去你想去的地方。

原因论和目的论,大可不必非此即彼,它们可以和谐共存。你感冒发烧了,因为穿得少淋了雨,知道原因帮助预防,下次穿多点再带个伞。同时你也需要有目的地去看医生,吃药打针把病治好。

二 超越自卑

自卑感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的人人皆有的正常心理感受,因为人有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文明、科学的进步都是自卑感刺激下追求优越性的结果,这是一种促进成长的健康的刺激。例如,对学历抱有自卑感,“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坚持不懈,最终事业有成。

自卑感可以成为进步的动力,也可以扭曲成各种变相的阻力。不想放弃休闲的享受,不想辛苦地改变和提高,没有真正地完善自己,只是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

自卑情结是以自卑感为借口,寻求欺骗性的消极的满足的反常的心理状态。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倒霉的替罪羊可以是长相、身高、学历、原生家庭等等。

有优越情结的人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领导、名人,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通过这些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原本并不特别的人,通过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很优秀,以获得虚假优越感。

有人执着于夸耀自己的不幸,用这一点来压住别人,显示自己的特别。例如,某人身高很矮,善良的人安慰他“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他回答“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堵得人无话可说。

三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你能做的只有选择你认为最好的道路,这是你的课题,别人如何面对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可能是不得不付的代价。自己不喜欢自己,却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你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而活呢?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孩子需要慢慢地搞清楚学什么、啥时学、跟谁学、怎么学等问题。父母的课题是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孩子建立舒服而信任的亲子关系,孩子有困难会主动向父母求助,父母看到问题指出来孩子也会认真考虑。打个浅显的比方,要把牛牵到水边,但牛不喝水不要强按头。

表扬和批评只是糖和鞭子的区别,评判背后的上下级的权力关系,隐藏着我对你错的操纵意味。纵向关系中彼此束缚纠结,不允许我是我、你是你,以爱为名的为你好,往往是对亲近之人的粗暴干涉。横向关系不同而平等,每个人表面的天赋能力、知识经验、工作内容、经济地位可能各不相同,本质的价值和尊严却一样。课题分离的横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被爱者作为主体可以有选择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接受善意的援助的“鼓励”,用“谢谢”表示感谢,用“我很高兴”传达真实的喜悦。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发展极端个人主义。不被他人的期望和认可束缚做自己的同时,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四 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自立之上的和谐共处,人人都是伙伴,因为贡献而有归属感。

共同体感觉首先要自我接纳,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而不是盲目追求没有的或者得到更多。其次要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你选择的人。最后实现他者贡献,通过存在或劳动对共同体有益,不是舍弃我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有效手段。

总结:走上幸福之路,要做好两件事。一积极主动,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超越自卑。二悦纳自己,课题分离,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我和我们,快乐地跳舞吧。

20200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