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看《月亮和六便士》,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页写下的一句话:
我害怕它,抗拒它,因为它告诉我“可以”。
说的它,就是指这本书。
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内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只依稀记得,很强烈,感觉自己不记录下来,是不对的。
最近发生了些事情,让我第一时间竟然想起了这本书,带着复杂的心绪,第三遍读完《月亮和六便士》。
想起上次看,已经是将近四年前,2020年9月的时候。
第一次看它,感觉它很“猎奇”,毛姆像是在虚构一个很决绝无情的故事,为了就是说明“要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心中的月亮”。
当时,我在扉页写下的是:
“追寻月亮,最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无情”。自私得只为自己而活,或者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这样活着,拥有月亮的意义又何在?我追寻不了月亮,我喜欢握得住的“六便士”,更何况,除了月亮,还有星光。不求每样尽美,拿着“五便士”看星光,它不美吗?”
那个时候,我对毛姆,以及他所描述的斯特里克兰的行为,是十分不理解的。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这样决绝与坚定,突然间就放弃优渥的生活、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义无反顾地投奔一个根本不知道前景的前途,并且最后连生命都牺牲掉。
我感觉,毛姆就是在营造一种决绝式的伟大人生,就是在写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童话故事。尽管他尽量写得像是真的,而且还是在用高更的人生作为蓝本。但是我实在是不明白,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这实在是太过于魔幻,就像是各种修仙小说的男主角,像是冥冥之中得到了感召,然后还能一路过关斩将,修得最高功法,最后凌驾于凡人之上。
斯特里克兰的一生,不就是妥妥的修仙小说吗?但凡他贫穷到饿死,但凡无人接济他,但凡他的绘画的确没有天赋,但凡那个生病的夜晚没人发现他。那他的人生就是一个疯子的一生,而不是天才的一生。
天才是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但是多少人倒在了疯子的路上。
在我看来,斯特里克兰的选择太过冒险,成本与收益基本不成正比。这与我经济学的思维极度不符合。只有傻子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毛姆就是在编一个“成功者”的故事,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掩盖了多少人失败的现实。毛姆就是在哗众取宠。
当然,这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起码,它告诉我们人生有另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代价极大,仅此而已。
更加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能够这么大的声誉。甚至怀疑是被人炒作。
各种评论可以列举无数种理由,但是就是没有真心说服我的那一个理由。
直到我第二次读,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就是开篇写的:它在告诉我“可以”。
第二遍看得时候,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破坏”的力量。
它让我内心极度不安,仿佛有一种魔力在引诱着我抛下现在的生活,投奔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且这样的感觉,随着读书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强烈,在最后艾塔对得知自己自己得了麻风的斯特里克兰说“别人想走就走,但我不会离开你。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要离开我,我就在屋子后面的树上吊死,我对天发誓”。
看到这的时候,这种感觉达到了最高潮。
我无法理解,但是我深深震撼。别人看得懂并惊叹于斯特里克兰的成就,为其痴迷我能懂。但是我不明白一个对他的作品什么都不懂的艾塔却愿意这样对他。
单纯做人来看,斯特里克兰显然非常失败的:抛妻弃子、对别人冷漠到无情、缺乏同理心、缺乏责任感,等等。他恶劣到恶心的地方,可以列出无数。他应该遭受道德的谴责,世界上最严厉的鞭挞。
但是就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艾塔能做到这一地步,甚至是在他将死的时候。
布兰奇为了斯特里克兰自杀,我多多少少还能理解,毕竟曾经作为贵族的教师,她看得出斯特里克兰的才华。
她本身也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是因为对不堪的过往无法面对,还有对自己为了生活委曲求全的不甘,对自己的懦弱的厌恶。
在见到斯特里克兰之后,她知道自己有了另一种可能,并且打算为了这一种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是艾塔是为了什么呢?她的人生已经定型,她没有因为啥要逃避要改变,她也看不懂斯特里克兰的才华。
她纯粹是因为喜欢,愿意为他而死?
这种心理动机和缘由究竟是什么?
我不懂。
想到这,我内心竟感觉到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夹杂着疑惑、不解、期待以及恐惧的心理。
它好像要告诉我什么了?就在嘴边,它就要说出来了。
甚至我知道它说出来之后,可能会对我的人生,对我之前塑造的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
我害怕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