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闹。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式将我们所处的时代妆扮得绚烂多姿。异常发达的资讯设施充斥着光怪陆离的奇闻妙事。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以各种样貌,汇聚了许许多多或忍俊不禁,或发人深省的各类故事,时不时诱发我们的感慨唏嘘。
浅冬的午后,苍白的暖阳洒在这个北方小镇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仅有的丝丝热能。使三三两两的男女老幼还能成行。突然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打破了平静。在还没来得及分辨清楚方向起因,此起彼伏的谩骂和争辩已隔空传来。估计问题不是很大,否则哪还有淋漓尽致的施展嘴上功夫的精力。遂幸幸然按既定目标向前,然双方的争吵依然强奸耳朵。使平静的心情皱起波折。一个“三季人”的概念形象倒是逐渐清晰起来。
下面先讲个经典小故事: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卫生。有一绿衣人走了过来,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不是,请问有什么事需要向我老师请教?”绿衣人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答“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您。”绿意人说“那你告诉我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不对,一年只有三季!”绿衣人不服。“四季!!”“三季!!”“四季!!!”子贡理直气壮。“三季!!!”绿衣人也毫不相让。
然后就争论不休,从早晨到中午也没消停。
终于孔子从院内踱了出来,子贡赶紧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不答,默默观察一番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子贡,你错了”
争吵戛然而止,绿衣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大笑而去。
待绿衣人走后,子贡忙问孔子:“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一年本有四季咋说是三季呢?”
子贡较真:“老师,这一年到底应该是几季?”孔子笑答:“四季”。
子贡瞬间懵逼。孔子继而解释:“此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他争,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的走么?我虽然让你受点委屈,也是让你懂得因人施教的道理啊。”子贡终于明白。
不知读者看了这则故事,作何感想?是不是有点凌乱,在自己无所适从时,只能任对方说三道四,而自己不去辩解徒当傻瓜,才能解决纠纷烦恼呢?
其实,在当下的现实世界,诸如以上所讲的故事经常发生,记得在头条上看过这么一件事:去年5月25日,辽宁盘锦兴隆台区一处鱼塘看护房内发生血案,仅仅因54岁的当地男子孙某酒后胡言乱语,说“日本人第一”等言行,惹恼酒友郭某,一怒之下操起酒瓶将孙某当场打死,结果郭某被判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还有近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查明的事故原因也仅仅是一个乘车人错过了一站路引发争执,结果造成全车人没有了回去的路这种惨事。
虽然这些案例都有点极端,但确实发生了。而透过这不一而足的许多个案纠纷,每次查究原委却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诸如一次口角,一句争执,或一下碰撞等等,因当事人双方不冷静,不客观,不会认真面对。结果因小失大,终成大祸,徒生悔恨,令旁观者视听之余,扼腕长叹,唏嘘感慨。
然感慨归感慨,思考其深层原因,已经远远不是无知者无畏这么简单,多的是如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言,是蚱蜢一样的三季人在作祟,结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世界三季人似乎不见其少,日见增多。就像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所说的: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日常观察也多是如此,日常沟通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基本就是狗屁不通的人。若懂得有理不在声高,至于用那么大声么?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儿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也许你会说本来就是冰你不跟他说冰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么?其实,这只能怪你还没理解透。有人去问过孔子这个问题,孔子说本来就这样啊,你见人不说人话,岂不是鬼话连篇!万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又怎么沟通?所以,这是你自己搞错了,况且这个并不是投机取巧,只是随机应变。所以,当你看到那些蛮不讲理无法沟通的人时,无需气恼纠结,就当是遇上三季人,你要心平气和的让他走过四季自然不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