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我已拼尽全力”,这是我看完余华这本《许三观卖血记》之后,自己的第一感受。我很喜欢余华的作品,他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知,不断地展现对于现实社会人生的迷惑、思考和怀疑,呈现出一个个人们没有办法逃脱的迷宫,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悲剧。《许三观卖血记》就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国历史,以普通贫苦老百姓的视角为出发点改编而成的。清晰现实的写照,艺术文字的加工,向我们展示出普通人的生活,磨难中追求自由幸福的努力,有些许小侥幸、小心酸、小幸运。
全文是以卖血为线索串联起来的。讲述的是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但当他年老力衰,得知自己卖的血没有人要时,精神几近崩溃。
“我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血汗钱了,我在工厂里挣得是汗钱,今天挣得是血钱。”为结婚,为儿子回城,为儿子治病,或者是为了那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都体现的是贫苦社会普通群众为自己的血肉撑起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以小见大。
余华在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对话来推动剧情,读起来很生动有趣。没有明显的高潮起伏,但总会被下一句平实朴素的话语震惊亦或是感动。“他们把木桶扔进桶里,木桶打在水上啪的一声,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人的脸。”“李血头就是管我们身上血的村长,让谁卖血,不让谁卖血,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许三观从第一次的懵懂无知卖血娶媳妇到卖血渡过一道道难关,我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一个平凡悲苦的老伯背负着重重的行囊拄杖前行。但抛开上世纪90年代的背景,追溯到现在,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不过谋生活逐幸福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不再通过过于危险激进卖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活、家庭给予贡献,但归根结底都在通过自己的打拼,自己的精力换得收获等。
芸芸众生,都是以自己最擅长或者自己最能够获取,选择谋生的渠道汲取营养。但我们是幸运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好结局版本的《活着》,带着荒诞色彩的现实故事,朴实与愚昧,残酷兼有温情。我们的现实生活,减少了荒诞的文学色彩,提高了民众的个人素质,这种心酸的悲剧残酷性有所降低,但我们仍需致敬每一个平凡却与磨难作斗争的人!
《西雅图时报》曾这样评论过《许三观卖血记》:虽然《活着》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但《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更加复杂。许三观与许玉兰在贫乏之中结成了一种类似身份同盟的网络关系…许三观忍受着,几乎被生活抽干了最后一滴血。成年人的悲哀,从缺钱开始。
的确,生活就像是一根针管,不断抽取着许三观血脉里的血液,直至抽干他的最后一滴血,这是许三观的不幸,也是社会小人物的不幸。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经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小家。唯有最后一次,他真真正正的为自己卖了一次血,吃上了想尝的一盘猪肝,二两黄酒。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许三观人生危机之时卖血的经历,第一次最轻松,最后一次最惊心动魄。许三观在变老,时代在变迁。作者余华从小人物出发,展开写他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是在展示过去世界的样貌。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扣响回忆之门,或者说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次次卖血,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热,在生命的磨砺中显得卑微渺小,在生活中显得深沉伟大,用血撑起了一个家,诠释了无私的爱。也许,生命的空荡还在不但更新着,但他心中的曙光却一直都还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