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寝室突然收到我爸的微信:
“已经买好票了,过两天和奶奶去成都看你。”
当初家里因为高考志愿我选了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学校考虑了很久。
爸妈总觉得离家远,不能常回家,总会放心不下。
在他们眼里,我始终都是那个要一直操心的小孩。
那天因为一天的专业课,不能去机场接他们。
提前查好了换乘线路发给我爸。
家里那边的城市没有地铁,相比起来,成都的地铁比家门口的公交线路更复杂。
中转换成和陌生地名的站牌。还有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的地铁票。
后来才知道,他们后来是搭乘出租车才去的酒店。
我爸直到我寝室楼下才发微信给我
“宝,我和你奶奶到你们寝室楼下了,就在门口花坛这里等你”
我慌忙地从柜子里拿了衣服套上,顶着一头油刘海赶下楼。
我曾想象了很多次见面时的场景
应该是一个久违的大大的拥抱。或是像以前那样一把扑到怀里。
跟他们讲学校的这里那里,讲我在成都这么久的故事
然而实际上
见面场景比想象的要平静,像是许久未见熟悉又陌生
所有准备好的话都塞回肚子里。
只是略显尴尬地简单地打了招呼。
爸爸和奶奶双手都提了很大的包裹。
是专程带来给我的。
奶奶看到我很高兴,笑起来脸上的皱纹簇在一起。
一边笑,一边叫我的名字。
和家里分别三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都说大一的时间总是最难熬,离开家里熟悉的一切,适应陌生的地方独自开始生活。
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一个人在外地也好像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那些生活中的三三两两的烦心事都一个人放在心里。
偶尔会在晚课后给我妈打个电话,闲聊一下今天食堂的饭菜和新加入的社团。
偶尔会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两句微信,关于吃没吃饭,有没有早睡。
其实那时候我总会好奇,爸妈在微信为什么总会秒回。
爸爸和奶奶提着大包小包拿到我的寝室
包裹里面装着一床羽绒被和我放在家里的保暖衣裤。
奶奶说
“成都冬天潮湿会比家里感觉更冷,冬天一定要多穿点。”
在寝室为我收拾了很久,叠好好的大小衣服放在柜子里,才算安心离开。
那天晚饭
我爸一直盯着我看。
怕我听到悄悄问奶奶说:她这个耳钉是什么时候买的?
这是我爸第一次这么认真的注意我的装扮。
爸爸和奶奶刚来的那天晚上
我爸执意要我去酒店陪奶奶住一晚
可我还是搬出一大堆理由拒绝了。
临分别的时候,奶奶给我兜里塞了一大把的橘子。
“你从小就爱吃橘子,这橘子可甜了。”
目送着一高一矮佝偻着的身影在路灯下渐渐走远。
不知怎么,突然觉得有点鼻酸。
我一个人走回寝室,坐在电脑前好像被一记闷拳击中胸口。
我给小唯打电话说,
我也许太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了,即使是跟爸妈,跟奶奶。
我猜他们回酒店的路上一定会失落的吧。
因为我的执意,因为我拒绝的陪伴。
对待越亲近的人,我们好像越会吝惜表达感情。
因为太熟悉了不知道从何开口。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和一通长途电话。
其实离开家三个月,我不是没有想家。
开学第一天晚上送爸妈离开学校,寝室熄灯之后,我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偷偷哭了很久。就好像上第一天上幼稚园的小朋友。
我告诉自己要学会适应这里的生活。要习惯长大。
但我不知道,其实远在家外,爸妈比我更需要安全感。
他们关注了我所有发过文章的公众号,会认真读完每一篇我写过的文章。
爸妈总是在努力捕捉远在这边的我生活的不顺心。
经常的,他们会第一时间在家庭群里问我最近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后来我爸偷偷跟我说
我妈在家里总会猜起我的生活。
想起我之前爱吃的红烧肉,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和总在沙发上找不到的耳机线。
甚至有时候,躺在床上我妈还总会嘀咕
“她在那边不知道习惯不习惯”
“她从小就挑食,不知道食堂的饭菜是不是吃得惯”
“这孩子小时候睡觉就蹬被子,可别着凉了”
在他们眼里,我始终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离开家,我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他们也在适应没有我的生活。
其实
爸妈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学着如何爱我。
只希望每一次,在我累的时候,
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后一躺,他们都可以在身后稳稳地接住。
成都的冬天没有雪,看到朋友圈里家里雪景的照片突然很想家,想在家乡的下雪天看看熟悉的市井街道。
馋嘴贪吃几口奶奶剥好的橘子。妈妈下厨特意做好的拉面。
和他们一起,在窗边看家乡的雪。
— END —
和我们一起玩。参与社交实验与陌生的朋友相遇。
公众号【多巴胺社交实验室】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