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积极聆听
和孩子互动时,从 按自己的思路理解 转换为忘掉自己的想法跟念头,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让对方去表达 ; 从 否定孩子的感受 转化为以对方的感受为主,以对方正在表达的事情为主。如果出现不和谐,可以默念同理心的三句话,做好共情后再跟孩子互动。
回想自己平时与孩子的互动,诸多的命令,威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偶尔才遵从孩子自己的意见。使得亲子关系不那么和谐,说的话孩子也越来越不听,还怪孩子不懂事,殊不知是自己这个当妈妈的用错了方法,用错了表情。因为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所以无形中又这么养自己的孩子,所以从现在开始,及时觉察自己的模式,在犯错中不断反省和更正自己,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与孩子共同成长。特别是最近每天反复的听课,反复的看文字稿,有些东西真的是会潜移默化,我不敢说做的有多好,但至少在那个当下我可以试着不那么让情绪在孩子身上一泻千里,及时收住,先同理自己或先共情孩子。行走在路上,给自己加油!
2、积极聆听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说话,一定要接话。不用孩子说一句,你回应一句。看着孩子经历情绪的这个过程,及时跟他在一起,就够了。
3、当我们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不舒服或者情绪时,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外面的一些东西,而很少去关注我们自己,很少去反思我们自己。
这让我想到今天听的雁行的早课,什么是生命的智慧,怎么样积攒生命的智慧,就是要面对这些个不舒服、挫折,转化它们让其失去力量,不断的停下来思考,不断的调整应对方式,不怕失败,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慢慢沉淀为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用受害者模式困住自己,裹足不前,还仇恨外在的人和事。其实这种转化的能力用在与孩子互动上,就是引导孩子把焦点从外界拉到自己身上,对孩子来说就是种下一颗学会反思自己的种子。
4、再一次提到静心。可以提高身体灵敏度,从而提高我们捕捉自己感受的能力,然后慢慢提高捕捉别人以及孩子的感受的能力。所以,坚持静心很重要。
5、谁拥有问题,谁就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利。
6、最好的帮助,其实就是,在旁边,跟他在一起,允许。
想起前几天有一篇"我允许"的文章,确实会看哭。生而为人,被允许,就像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然后发现我终于存在了!
7、学习跟不学习的不同。那个当下你有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它是一种习惯性的一种反应,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觉知。但是,我们好的一点是,我们能够去反思,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
学习加实践,让情绪的发生和我们的自动反应之间的时间距离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大。
8、孩子是很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