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四个收获
一、赞同或反对作者
读懂之后,读者才可以表达对作者的赞同或反对。
读懂,同意用这样的说法来说明一种想法。就是运用规则一到规则八,通过理解作者使用的文字――字、词、句、段落,看出了他要表达的想法和背后的逻辑。这时候你会说的是:“噢,我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
(一)赞同作者
同意,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同意方法,同意作者使用这样遣词造句表达逻辑的方法;另一种是同意作者观点。
同意方法和同意观点是两回事。
(二)如何表达不同意
有3个批评点可以向作者进行说明:
1.作者知识不足,就是说作者缺少某些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而由于缺乏知识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作为读者,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相关知识;说出这些知识和与问题的相关性;最后能运用知识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2.作者知识有错误,就是说作者的理念不正确,论点与事实相反,事实是不可能的、是错的。
产生的原因只是缺乏知识,但也远不止。
作为读者,如果这个知识和总的结论没有太大影响,可以不指出来;如果指出来,必须要能说明事实,并支持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
荒谬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最后的结论和前面的理论连不起来;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两件事先后矛盾。
对读者的要求,只有当主要的结论受到荒谬推论影响,这个缺点才要特别的提出来;如果要批评,一定要例举精确的证据。
还有一个作为暂缓评论一本书的依据:
作者的分析不完整,就是说他没有解决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没有尽可能善用手编收的资料,没有看出其中的含义与众横交错的关系,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对读者的要求,精确地指出书中的问题点。
二、第三个批评点与前两个互相关联
前提中的两个要求出错,也就是存在批评点1和批评点2这两个问题,推论过程一定也会出错,也就是出现批评点3不合逻辑这个问题;还有就是推论过程本身的错误。这两者都会导致结论出现问题、没有说服人的力量。
这是P141―倒1、2段所讲述的内容
三、放下偏见
偏见是你的预先判断。
1.我的理解是,仅凭初次见过、听过、想过,就做判断下定论。这里面全是你固有的经验、你的个人喜好、情绪。于是你拒绝了了解新知识的机会,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纯粹是个人观点。
这时,你思考所用的句式是:
……不就是……
……本来(原本)就是嘛!
李笑来认为,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许多时候更改语言习惯,往往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比如这些句式,可以多使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2.行为决策学里,有锚定效应这一概念。永澄老师提到的,阅读之前先去看豆瓣的评价,以及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思维被他的分享框住这两个例子中。豆瓣的评价和分享,就在有意无意中把我们锚住,先进入大脑成了主人(先入为主)。接下来自己思考的东西总是围着“主人”打转,走不远,跳不出去。
我们可以做的事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去接触别人的评断。当然不可能所有的学习都先自己独立进行,于是我们要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懂得批判和质疑(批判性思维)。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也是创新最不容易的原因。
3.存在偏见,是我们随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知道问题的存在,了解消除的办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四、结构化批评方式
在评价他人“你是不对的”,作者的4种方法是: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和不完整。永澄老师有结构化批评方式:
应用范围:论说性的、讲理性的事物。
要求:结论先行、上下对应、分类清晰、排序逻辑。
1.如果你可以抓住一个事物的特点,那么事物的好与不好都可以从它的特点来判断,这是一个往上的提炼。一个人和你说了一个东西,你可以问他:你说这件事,你的结论是什么?如果他没有结论,那他说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2.一个人和你说了一个观点,你可以提问:下面有具体的内容在支撑着么?或者能不能对应在一起呢?
3.分类清楚吗,是否符合MECE原则?
4.每个案例之间的关系是有逻辑的么?
三个感受
一、反思
为什么跟永澄老师读了十几张章了,还是抓不住关键词,对于看不懂需要停下来反复读、琢磨的地方,还会跳过去?
本章跳过去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开篇关于同意的讲述;二是第三个批评点与前两个互相关联这个内容。
原因分析:
1.留给分析阅读的时间不充足
2.依赖心理
3.确实是理解能力不够
4.完全缺乏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知识
实施对策:
1.态度上,对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全力以赴。
2.在分析阅读上确实足够努力了,再听分享。
3.遵循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规则,持续练习,提升理解力。
二.要不断拷问:我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三.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对永澄老师的分享不认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不是继主动阅读四个问题之后,再新提出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的另一种说法。
真实性,论点清晰,跟客观事实相符合,讲的是真理、是真正的知识(当然不是永远绝对的,伴随着新证据的出现,会更新,甚至被推翻)。主动阅读第四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不就是评判这些东西吗?
意义,能为你带来作用、价值,能解决遇到的问题,能对你产生改变。永澄老师也说,到底有没有意义,也就是要考虑和你自己的关系,以及合理价值呈现、价值积累的关系。那这就是在思考: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主动阅读第三个问题。
另外,P145倒数第2段最后一行:“你一定还记得这两个问题。”“记得”也说明这两个问题之前是讲过的。P44第2段:“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
至于启发性,启发,意思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的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意思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真实性和有意义的书本必然能带来这些。
两个改变:
1.立志通过反复实践,拥有分析阅读能力。
2.读书量比质重要,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泛。
一个行动
第12章的独立分析阅读足够足够努力了,再去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