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涨了,每间房涨一百。”室友舒在厨房,一边炒着菜,一边略带惆怅跟我说着。那时,我正在厨房洗着碗,看着水龙头的水,哗啦啦的冲刷着碗,也多么想水能够一起冲刷掉我心中的悲与苦。
室友舒大我一岁,但却已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只不过孩子由她公公婆婆带着,而她和她老公在杭城苦苦为生计而奔波。她十五岁,高中未读完的时,为了生计,就从那个穷乡辟饶的地方辍学,来到杭城开始打工生涯。她在工厂流水线干过,她在服装店卖过衣服,她在商城当过售货员,而她现在工作是一家餐厅的传菜员。不管她是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还一直苦苦游离于这个社会底层。她的老公和她同岁,一位很有想法的花艺师,但却因经营花店失败而欠债累累。而他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尽可能赚钱,尽可能省钱,尽可能去还债。为了赚钱,他们将自己两位孩子给老家的父母看管,而为了省下交通费,他们每年回老家次数是两次,然后每次总是匆匆而过,与他们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曾记得室友舒曾跟我说过:“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结果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真不知道,未来我孩子的孩子是不是也是留守儿童。”
室友的话,又开始激发起我对“穷”这个字的思考。幼时,我生于富裕的经商家庭中,那时的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穷”、“金钱”等等这些含义。因为在幼时,我的世界观里,父母能够满足我所有物质的欲望,除非那些物质不是我想要的。带着这样的世界观,一直到我十四岁那年。十四岁那年,父亲的车祸,开始逐渐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父亲的车祸,不善于经营以及过于善良的母亲,在他人的欺骗下,把父亲辛苦创立的公司变卖给父亲的合伙人,把老家的工厂“拱手”让给了亲戚,莫名留下一堆债务。然后在接下来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我最讨厌的时间竟然是过年的时候。因为在每次过年前,以前父亲工厂的那些供应商就会上门要债,而这些债,差不多用十多年时间才逐渐还完。而那些还债的钱来源于父亲车祸的赔偿款,来源于父亲车祸后,父亲亲朋好友对我们的资助。也就是每次从母亲把钱给那些供应商时,我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我已不生于富裕家庭中,而是一个疲于还债的穷困家庭中。一直上大学前,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怀疑,我怀疑亲情,我怀疑友情,我怀疑这世上是不是一切都应该围绕“钱”而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将自己深深锁在自己世界里,不愿意跟任何人有过多交流,与所有人保留一定距离。
但是我内心却莫名想探索这个世界,我想探索这个世界是不是如自己所想那样,我也更想探索“贫穷”的含义。于是上大学时,我想打破过往“循规蹈矩”学习生活,而是不断去尝试各种可能性。我加入学生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我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人;我给导师当了两年免费助理,通过导师我把整个专业的老师都认识到了,也听到那些老师自我奋斗的故事;我逃掉那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然后将省下的钱参与到一次次旅游当中,在旅行当中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人,也听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兼职当中,我体验过传单员、促销员、衣服销售员、电话促销员、流水线工人、房屋中介等等角色;我也开始在书中探索世界,我打破自己看书的界限,去看各式各样的书。通过不断尝试,我明白了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我明白应该给自己内心世界多种点“善”,尽可能忽略掉过往所遇到的“恶”。我开始明白,我可以成为物质贫穷但精神富有的平凡人。
另外,在我接触过那些人,以及体验过那些角色,以及结合书中的世界,我开始逐渐意识到造成一个人贫穷原因,有太多了。过往很多鸡汤书,把穷人的原因归咎于他们太懒,以及穷人不愿意奋斗。可真正让穷人穷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懒,而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认知没有打开,而没有打开原因是源于教育的缺乏。我所说的教育缺乏,不是那些固化人思维的应试教育,而是帮助他们打开世界认知的“教育”。因为生于贫穷家庭,他们一生被灌输安稳就好,被灌输“金钱”和“权利”的重要性,而忽略探索这个世界的另外种可能性。不知为什么我开始有点庆幸于自己幼时生于富裕家庭中,这让我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这个世界,而不是去思考赚钱以及获得权利的意义。可是我知道这世上绝大多数穷人,并非如自己那般幸运,他们从小思想被压抑,对金钱和权利充满着渴望。想起前段时间因为买房认识一位房屋中介,他问我是什么职业,我说是“采购”。然后他开玩笑般说了一句“如果我是你这岗位,等当了领导,我就尽可能捞油水”。可我从他那玩笑话,看到他对金钱渴望以及扭曲的心理。后来看完房后,我默默删掉他 的微信,再也不愿去联系。
那么对于未来,对于已逐渐被固化的阶层,穷人又该将如何自我突破呢?我想到了互联网,想到了“共享”概念。也许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帮助他们打开世界认知的知识将通过互联网平台而进行共享。或许的或许,未来这个社会,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托马斯所提到的“乌托邦”世界将会实现,孔子所提的“大道之行”也将逐渐会实现。因为在未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所有人的思想意识开始崛起,对于“金钱”和“权利”开始进行重新定义,然后自然也就无富人和穷人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