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28―― 空谷之足音

        阳明心学128―― 空谷之足音

          (2020年7月3日10:23)

      博仁导师在讲解《答刘内重书》一文时,讲到阳明先生对刘内重的责善,实则是对我的责善。我通读全文后,也有同样感悟。

      整篇文章,讲了立志向学、讲学之事,特别是最后一段中讲到:“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心中真是感叹良多,当时“学绝道丧”,文化传承中断,特别是阳明心学又不是“官学”,更不可能有传承的。真有传承的,简直如凤毛麟角,如空谷之足音也。

      读罢此文,结合博仁师讲的,对刘内重的责善尤如对自己的责善一样,真的如此。由古思今,深感“一切向钱看”的现时代,又有多少人真心去传承圣贤文化呢?博仁导师发出如责已善的感慨是有原因的。

      别说,现在博仁导师在全国进行阳明心学的无私传播,单说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冷嘲热讽,就见传播圣学之难可见一斑。

      根据阳明心学学习班的安排,每天要听读课文、要责善、要写心得体会,天天学习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自己的日常言行中。当我与朋友交流时,不经意见露出心学的味道,朋友就讥笑我“老学究”。说我“满嘴之乎者也,说出的话都有古味。”更说我“脱离于现实,生活在了古代,思想僵化,古板”等等。他们这样说我,可能真的是自己学习阳明心学起作用了,自己身上有了成圣成贤的影子,哈哈,自我感觉良好一番。

      感觉自我良好,其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明自己拘泥于文化的学习,而没有真正地在生活中践行,没有融入生活,指导生活。学是学了,没有真正的与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是被知识所左右。这是两码事,如果能融入生活,指导生活,就真的是活学活用了,让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成长;如果只是为学而学,则会导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境地,不光没能进步自己,反而让学问禁锢了自己的思想,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学不好、学不长,最后导致厌学的。所以说,学习还是要融入实践,结合实践学习,否则就成了死学了,更偏离了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宗旨。

      我个人学习,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博仁导师在全国大力倡导阳明先生的心学阻力不更大吗?文中写到:“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读至此,是否有一种凄凉之感。就象刘内重这样的人,阳明先生的高足,都不能时时去讲学,更别说别人了。特别是“法堂前草深一丈”之语,更感到了“学绝道丧”的什么境地了。

      今天圣学断学,圣道失传,如果这时有人讲圣学,真如空谷之足音,不能去诋毁人家,不要去评判,对于“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而应要互相砥砺,共同成长进步。

      正如《道德经》第81章写到“既以为人已欲有,既以与人已欲多”,你越为别人着想,你越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资源;你越给予别人越多,你就会越多。似乎有点婵语味道,但道理是深刻的,对于传播阳明心学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我要尽力把所学心学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去分享、去传播、去担当、去付出,让更多人受益。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