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人在抱怨:
明明自己每天都在坚持看书,读书笔记也做了不少,好词好句摘抄了好几本,可自己的认知深度却总也堤高不了,看事情也总是很片面。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这样的焦虑,建议你看看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发现和运用临界知识,并提升你的认识深度。
这本书的作者成甲,是第九课堂知识管理课程和罗辑思维“得到”《成甲说书》节目的讲师,他把他多年来的管理知识、提升自我的方法,多年来的学习经验和感悟都写在了《好好学习》这本书中,供世人学习。
这本书也让我受益良多。
01 认知深度取决于临界知识
什么是认知深度?
关于认知深度的理解,成甲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
有两种答案。
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
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回答是不是要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
而造成回答不一样,看问题的层面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的“临界知识”不一样。
书中解释道: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当一个人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也会变得更加深度。
因此,若想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必须先增加我们自身的临界知识。
02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种心态
成甲在书中指出: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一:绿灯思维
所谓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而具有红灯思维的人: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有一次,大家在讨论问题,朋友A:“1+1一定等于2”,朋友B:“不,1+1可以大于2”朋友A:“怎么可能,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
这个例子明显可见朋友A是具有红灯思维心态的人,具有这种思维一遇到观点不一致就反驳,不接受,不学习新观点,他又怎么会进行呢?
因此,想要提高知识认知的深度,就要具备绿灯思维去学习,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底层心态二:以慢为快
今年我看书也有4个月了,看书总是希望自己能快速阅读一本书,期待快速提高自己的阅读量。
而成甲在书中说道: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也就是读书质量与读书数量并不成正比关系。
成甲在书中建议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不用完整地看完一本书,而是先查看目录, 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来阅读,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03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学习方法
当我们具备两个底层心态后,那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呢?书中提到了3种方法:
方法一:反思
韩寒说:“我们听过大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我们整天都在学习,却从不反思。
作者成甲每天都有反思的习惯,如下是他每天精进的内容:
每日精进: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只有每天坚持反思,从 他人经历,自身日常生活中,书中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不断改进自己,才会有俱大的进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方法二: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以下是以教为学的几个渠道:
•把今天从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讲给朋友、同事或者亲人听。
• 在微信里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或者发朋友圈,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 在简书,头条,百家号或者在公众号发文章。
方法三: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说:“训练天才型专家真正重要的是1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因此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总之,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深度,首先要具备两个底层心态,然后再结合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这3个方法来日益精进。
年度进阶营第75篇,1677字数,共累积106226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