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异类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这本书,是在看完《刻意练习》之后,再看一遍的。《刻意练习》推荐序言的作者批驳《异类》,重点是批驳异类中提到的10000小时理论。很明显,那位中国作者批驳错误了,他只看树叶不见森林。 《异类》的重点同样不是在讲10000小时理论,他的核心观点是:“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
简单的说,《异类》,更为强调的是机遇。
001 机遇
1、天然机遇
加拿大冰球的明星运动员,生日属于6月份之前的人数明显大于于6月份后出生的。原因是加拿大幼儿冰球班的入学标准,以每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当年1月份出生的孩子,比之同年12月底出生的孩子,从个头、体力、理解教练指导的程度,都要优越,从而会更得教练的更多器重和指导,获得更多的上场及练习的机会,最终在层层激烈的淘汰竞争中更多的脱颖而出。
推演到我们自己:一年级~二年级中,8月份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吃亏。因为我们小学入学标准是以8月31日为标准。去年9月份的孩子,对比和今年8月份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天然机遇。而这个天然机遇所造成的的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2、时代机遇
正如同对于1890年的东欧新犹太移民,顺应了当年纽约对成衣的需求,中诞生了许多服装行业的大亨。对于他们的第二代,在1930年出生的犹太移民,顺应了50-60年代公司间收购、拆分、合并案件的要求,们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诉讼律师。而对于生于1950年代的青年人,因为芯片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他们中诞生了比尔·盖茨 、乔布斯这样的IT巨头。
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正好处于中国GDP向世界第一迈进,向人均GDP中等迈进这个阶段。是一个上升阶段。所以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取得的成就的机会,远远大于我们这一代人,这是时代的机遇。
他们极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作出巨大的贡献
002 跃迁
如同《刻意练习》中反对天赋的绝对性一样,本书也对天赋有了一个解释:天赋,是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而决定思维模式的,是教育。
1、“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
曼特人追踪调查,最终揭示出,决定阶层划分的,是教育模式。
富裕阶层,秉承的是“协同培养”模式,这个模式主张让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无论是基本教育,特长教育还是扩展教育。所以孩子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线路。而后他们按照这个线路成长。最终的大比率,他们继续保留在富裕阶层。
而贫困家庭的教育思维,停留在“自由成长”阶段,这些孩子的童年自由而散漫,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消磨时光上,而与此同时,富裕家庭的孩子正在“刻意练习”。因此,成年以后,大家差异明显,阶层固化现象也较为明显。
2、稻田文化
这里刻意提到了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所崇尚的稻田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所特有的农业文化。(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明要自信,别的国家的学者都能看出来,我们却不自信,也不相信)
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民,明显的比其他地方的农民要勤奋。他们必须在一小块土地上,通过精耕细作,细心栽培和劳作,才有可能获得温饱和基本富裕。平均年劳动时间3000小时,因此他们提出“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由此可见,996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没有这样的辛苦劳作习惯,因此这部分“稻田文明”习惯下培养出来的人,其学习和上进的努力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地方的人,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也比别的人大。
所以,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些好的习惯和传统,是我们综合竞争中的一大优势。我们从祖辈开始,就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价值观。就崇尚努力,反对浮夸和空手套白狼。这是我们最具优势的价值观。需要保持。
3、收获
1、0.0035分
10000小时理论,不是很严谨。但是确实是一个很好理解,很好记忆的概念。于是我结合海南地区高考总分900分,再结合1万小时定律进行推演。
小学+中学12年,总共有180天在校学习,每天连同在校时间是8小时。还有180天是节假日,每天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是4小时。这样12年应该是25920小时。
每一个小时,折算成高考分值就是0.035分。
从大概率上来说,你和高考状元的差距,就是在这个用功时间上。A类入取线的学生,折算成小时,比高考状元少学了3年。
表面上是绝对分数,实际上是学习时间日积月累上的积累。这也是稻田文化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浪潮
一定要看明白世界发展的势头,国家发展的势头。
中国目前处于千百年难遇的上升期。到处生机勃勃。犹如1890年的美国,犹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这是最好的时代机遇。借助这个大的机遇,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极有可能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
所以我的人生公式要再丰富一下:
人生 =价值观 *努力 *技能 *人脉 *机遇
这个机遇应该是1倍速以上,也就是说应该是大于1,简单的理解,就是和当前的时代同步,而不是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时代,就是0.5以下了。
3、努力
这本书即便在被人批驳,我觉得还是好书,他强调的是机遇,强调的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