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写过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这里取这个《执行者的窘境》的题目有点冒险,没有对比的意思,但毫无疑问我的灵感来自他这本书。在执行力方面,我想会有新的理解,可能会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因此,稍微演绎一下。
在一次派对活动中,我与某朋友A及一群朋友一起,当时,由于是我负责这个活动的流程运行,朋友A对我是极其信任并且乐于助人的那种朋友,相对其他人,在做事方面更显得无私,我对他的工作执行也是满意。另一个朋友B也是熟人,但相对疏远了点,我们这里用信任度来衡量关系吧,当我分别把任务交给A和B两位朋友,他们分别去做了。其中,朋友A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跟我反馈信息,并且极其努力的完成把我交给他的任务,而B在过程中也愿给你调遣,但看得出来心里有点不以为然,认为事情没什么大不了,没在意,随便应付就可以了,刚好到最好的关头,朋友B就没完成任务,给整个活动带来麻烦。这里不涉及B的执行能力问题,只从信任这个角度来解读他。
在任何组织里存在着不信任的文化和团队氛围,这个组织都不是一个高效的组织,只要组织中的一个分部环节出现这种情况,都有可能推延组织的目标达成。德鲁克讲系统化管理、系统化创新、系统化执行,我认为系统化执行首先要有系统化信任的组织基础。以前踢足球时,教练说当你传球的时候,要信任你的队友,相信把球传给他,他也能把球带好,这种团队中的相互信任,正是一个球队充满力量的重要保证。这种系统化信任不是单线的信任,它是基于系统的,来自于上下级的反馈与调整。
系统化信任是在团队中产生,作为个体,肩负着团队的使命完成任务,更为实际的是他是团队分配的任务,就有了责任承担。责任是来自于个体心理内部无形的东西,是个体具体执行任务的动力,他不但享受着结果的完成,还有可能为后果负责,这时内部无形的责任感将转化为外在的物质赏罚。在公司里,经常听到上级说,一个人的能力与职位越大,他承受的责任也就越大。一个人要成长,必须要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这个执行的动力就是责任担当,执行力的提高也是在责任的推动下前进的。
进入具有信任氛围的团队应该感到荣幸,有责任心也应值得鼓励。当领导下达一个文件去执行的时候,可能一点都不理解领导的意思,看得你云里雾里,甚至认为领导的意图是错误的,这个时候你要不要执行下去,你在矛盾着。其实,用林彪的话说,领导的话要听,领导的命令要坚决执行,理解的要马上执行,不理解的边执行边理解,在执行中理解,在理解中执行。不理解,说明你out了。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理解的,那就是让领导告诉你,亲自教导你。是的,领导教导你是降低了你理解的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沟通的成本,领导的时间比之你的要更为珍贵,至少从薪水的角度来说是的。接到任务后,先假定领导是比你高明的。把信送到加西亚,就是这么个例子,问为什么把信送到加西亚,不知道,就把信拿了就走。
每一个任务的执行都有个目的,围绕这个任务所进行的计划、资源分配,人员调动等都必须服从这个目的。克里斯滕森说
管理创新的困难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资源分配过程上的复杂性。
一个任务的执行,需要严密的计划,资源分配,人员调动等执行边界条件,一个任务的执行计划偏了还可以调整,但是执行的目的反了,越早停止损失就越小。在联想公司的方法论中,把目的性极强排在第一位,必须把目的的正确性确立,分阶段实施,不断调整,保证执行的正确。
执行力不是种口号,喊几遍就有了,必须要落实到每一环节。我想最能表示执行力的,最好的办法是量化它,必须具体到单个数据。执行不是个虚词,宏大的前景,必须做到无数据无执行。用数据来驱动执行,验证执行状况。其次,执行力强的团队,往往有很好的工作方法,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执行效率低,往往是死于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可以借照其它公司的,也可以是自身形成的,自身形成的方法最珍贵,因为那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也都是从试错中学习的。
一个Business Idea 无论多么完美,要实现必须要去执行它,而且是尽快执行,否则,再美也是空中阁楼。孙陶然说,
如果一个事情有六七成把握的时候,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如果有七八成把握的时候,那是联想的事情了,如果有九十成把握的时候,那是BAT的事情了。
小公司比大公司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快,试错快,这个快就表现在执行力上。
由于各个团队和个人拥有的资源及分配的不均匀,缺少公平的竞争,这样的环境里,难以产生信任的文化;更是由于个人的特色,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责任心;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或其它方面的诱惑,往往偏离了执行的目标;进入职场的时间及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工作能力的提升;执行在初创公司看来,更多的是冲劲,一种不顾后果的拼。
参考资料:
1,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胡建桥译,《创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0.6
2,优米网,孙陶然:事情有六成的把握就应该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