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以来,学生学习的难度逐渐加大,甚至会出现一个三年级现象,成为学生成绩分化的一个分水岭。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毋庸置疑,学习难度的加大是首先必须面对的。就语文而言,加大了对阅读和习作的考察。今年我们所用的部编本教材,甚至出现了小古文的阅读,这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是陌生的知识。如何让学生顺利过渡这个阶段,我们家长也要引起重视。
以作文为例,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习作,写作的类型我们成为写话。而且主要是看图写话的形式,对于字数的要求一般是200字左右。学生观察四幅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基本可以完成上述要求。现在中年级,对学生要求是习作,也就是学习写作,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见闻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表达。考试时字数的要求一般要达到300字才能合格。别看这几个字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由借助眼前的图到提取自己生活中相关的记忆,由200字到300字这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不少学生见到作文就害怕,不知如何下笔,每到写作业的时候咬着笔杆半天也没有写一个字。
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呢?首先我们要正视孩子存在的困难,理解她们的困难。试想你面对一个难题冥思苦想,也没有答案的时候,一个人走过来批评你,这有什么好想的有这么难吗,你都笨死了。这样一堆冷嘲热讽,你可能也会心生怨气。也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写完作文后喜欢大包大揽的帮学生修改,经过家长的美颜修饰,一篇作文明显提升了几个档次,这样的作文在班级学生作文中,肯定是超出同龄水平的,老师欣赏,红笔圈圈,几颗星星。同学羡慕。孩子可能也会沉浸在写作成功的喜悦之中。短期的红利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弊端,你把他的习作提升的到面目全非,如果离了你的美颜修饰,她怎么办?甚至一些孩子会因此形成依赖心理。每次写完都期待你来帮他改。不少家长才会发觉你已经掉进了一个陷阱。你自己挖的陷阱。
据我观察,比较有效的帮助应该是热情的鼓励加适当的点拨。所谓热情的鼓励就是,肯定孩子写作的成功之处,选材,详略的安排,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运用的好,都要去鼓励她们,激发她们写作的热情。再次提出一点建议,如果怎样写会更好,换成什么词会更好,修改的过程最好让他自己来,然后比较前后两次作文,体验进步。
帮助孩子们积累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作文也就无话可说。作文的素菜来源于生活,才有话可写。比如作文题第一次——,很多学生就喜欢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不是说这个内容不能写,而是当学生扎堆写同一个题材,就缺少新意,如果没有很好的文笔很难从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毅行,第一次登泰山等等,写作表达的主题都是坚持,不放弃,但是由于选材有新意,可能就容易让老师眼前一亮。第一次当家,第一次做实验等等,家长要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参与生活得机会。
小学生的作文在立意上一般没有多高的要求,表达的主题无外乎关于爱(父母,同学,师生之情),关于坚持,关于乐观等等,以写人记事类的作文为主。由此可见,重要的是选材。
另外我们要放慢脚步,蹲下来看孩子。听说读写能力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由出生到会说话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经过耳朵大量的接收信息,才会说几个简单的字和词语。慢慢的才会说完整的句子,到能够独立阅读,大概是一年级才开始。从听,说到读这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而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听说读能力的综合反应,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呢。只有经过大量的输入才能输出,试想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听过,读过,说过一个词语,她怎么可能在文章中去运用这个词语呢。在人生的初步阶段,输入大于输出。只有当一个人的词汇非常丰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语感,才可能会写出有新意的词,这个时候输出有可能大于输入。这基本是成熟的作家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对学生不要有过高的期待,期待越高失望越多,也是我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多读多写,热情鼓励与积极给予回应。
在家长的支持下,我们的读书角已经建立起来。关于听说读写,我也建立了一系列课程,每日分享,每日练字(提笔即是练字时),每日朗读,每日记录(不对字数有要求,但对写得多写得好同学进行表扬,家长可以看一看学生写了什么,在文后写一两句话进行点评)。总而言之,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爱上语文,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