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接手15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时,我特意找班主任了解了他们初一、初二的历史成绩——情况并不理想,每次大考排名都在第四、五名徘徊。我暗自思忖,要想改变现状,得先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于是,第一堂课上,我用希沃白板设计了一个名为 “揭开礼品盒” 的互动游戏:每个学生轮流走上讲台点击虚拟礼品盒,打开后会出现之前学过的历史人物、建筑等图片,随后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向全班同学介绍相关内容。课堂上,同学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直到下课铃响,大家仍意犹未尽。
为了让这份热情持续升温,学期中段我又组织了一场以“工业革命的利与弊” 为主题的历史辩论赛。消息一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课代表主动牵头召集人员、划分组别,周末里,不少同学埋首课本、查阅资料,有几个孩子甚至打印出厚厚一沓素材,那份认真劲儿让人动容。辩论赛当天,双方辩手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现场气氛热烈到白热化。赛后,我特意为这些 “小辩手” 们颁发了奖品,借着这份喜悦进一步鼓励他们:“历史的魅力,就藏在这些思辨与探索里。”
光有兴趣还不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样关键。批改第一次作业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答题技巧上存在明显欠缺。为此,我逐份圈出作业中的问题,写下详细评语,同时在班级公示栏列出答题出色的同学名单,公开予以表扬。针对材料题,我总结了三个核心要点:一是审题时必须圈画关键词,精准捕捉问题指向;二是规范书写定位语,每道题若包含两三个小问,缺了定位语便只能按第一小问的标准计分;三是依据分值答题,每个要点至少展开两点论述。
这些要求不仅贯穿于日常作业,更落实到每次月考的试卷中。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让课代表收齐试卷逐一检查,课堂上再结合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技巧,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尤其是讲解月考试卷时,我特意让学生上台主讲 ——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与答题逻辑,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提升。
努力的成效在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中便清晰显现:15班的历史平均分跃居年级第一。我至今记得,班主任当时给我发来家长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赞叹:“这个新接手的历史老师真有办法,班级成绩一下子就上去了!” 课代表也兴冲冲地跑来说:“老师,我们历史第一次拿第一!”我笑着回应:“不是老师厉害,是你们愿意学、学会了,成绩自然就来了。咱们不仅要这一次第一,更要争取中考也拿第一!”没想到,这句随口许下的约定,在中考时真的变成了现实。
在这一年的教学时光里,两个学期共 9 次月考,15 班拿下了 6 次第一、2 次第二。到了后期,同学们会笑着打趣:“老师,我们拿第一都拿习惯了。”我总会认真地告诉他们:“这些第一都是你们用努力换来的,学习从来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输出’,没有你们主动的‘接收’,一切都是空谈。”
中考成绩揭晓那天,15 班的历史成绩依然稳居年级榜首,更令人欣喜的是,全班有5名同学拿下单科满分,是全年级满分人数最多的班级。看着成绩单上的数字,我忽然明白: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一场师生同心、双向奔赴的学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