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一个案例:孩子高考那天没参加考试,说是没有奖励,不参加了。原来高考前,父母说如果他高考结束就带他去国外旅游,后面又觉得出国费用太高就说在国内游。孩子当场不干,扬言说不出国游就不参加高考了。父母也没有及时开导他,他们都觉得高考是人生大事,他这么大的人他肯定不会胡来,谁知道他真的没参加高考。
一个孩子平时成绩很好,是老师眼里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一次考试上竟然翻书作弊。当被老师逮到时说,她说:“妈妈答应我,我考100分就给我买礼物,我太希望得到这个礼物了,所以我一定要考100分。”
她妈妈知道后对她自己的教育方式也产生疑惑:她只是想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但没想到会出这样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奖励其实害了孩子。孩子为了得到奖励不择手段,已经不是为了学习去学习,是为了奖励去学习,刚开始也许还有用,当奖励减少或没有奖励时,孩子就没有动力去学习了。
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在一个小区买了房子想图个清净。可是不久后,有一群孩子开始在附近踢足球,非常吵闹。老人受不了了,对这些孩子说:“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10美分。”
孩子们非常高兴,能玩还有钱拿,真是爽!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小孩们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玩。
又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得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1美分了。”孩子们生气地说:“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1分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孩子们原来是因为兴趣才来踢球,没想到老人用金钱给他们奖励,让他们从原来想踢球转变为为了得到奖励,把他们的踢球的兴趣抹杀掉了。
心理学家将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出于内心对事物的喜爱和兴趣,是自己的内在需求;外在动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去做事,比如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们做某件事,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了得到奖励,他甚至不择手段。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找来一群喜欢画画的学前儿童,分成三组,让他们画画。第一组,告诉他们继续画画就能得到一条蓝色丝带,第二组也得到这样的丝带,只是没有提前让他们知道,第三组没有奖励。两周内观察孩子的自由活动,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还保持着画画的兴趣,而第一组已经没有多大兴趣去画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第一组孩子得到了奖励,他们觉得画画就能得到奖励,当他们不想得到奖励时就不想画画了。画画本来是孩子喜欢的兴趣,当兴趣变成有奖励的事时,他们的内在动力就削弱了。
生活中你还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孩子刚开始喜欢做某事,当你给他奖励时,他就不再那么喜欢了。当奖励时间一长,孩子想得到更多的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做事了。
那这样的奖励就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那该怎么样奖励才能最有效呢?最强大脑Dr.魏的家庭育儿宝典上给我们答案。
(1)当孩子喜欢、主动做某件事的时候,不需要奖励。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读书、做家务,这是他们内心里喜欢做的事,他们不用大人督促就会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奖励,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坚持下去。如果给他们奖励,他们的内在兴趣会被削弱,渐渐地失去兴趣。
而孩子们拥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善良品质,比如垃圾扔垃圾桶、扶奶奶过马路,善于分享玩具等,如果你给孩子奖励,那孩子就会想:哦,原来做这些事情可以得到奖励,那他们就没有内在动力了,他们会为了得到奖励去做这些事,没有奖励就不去做。这样他们的价值观会失衡。
Dr.魏指出:平衡奖励和内在动机的方法是,给孩子更丰富的回报。而丰富的回报,不是更多的奖励,而是指给孩子更多关于他喜欢的事情的信息。
2014年,科学家让几组孩子做一项陌生的任务,发现如果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任务信息,孩子完成的任务最多,而那些有5美元奖励的一组却比较少。丰富的信息会利用孩子的内在的学习欲望,会让孩子越来越喜欢做这个任务。
那我们该怎么做?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我们需要奖励他,我们可以跟孩子描述画画的颜料、画画的历史、画画的名人事例或者带孩子去看画展、博物馆、美术馆等,这样孩子会更加了解画画,也更加有兴趣画画了。
2、当任务是习惯养成类,开始时可以奖励
比如一些生活上的行为习惯,早晚刷牙、吃饭安静、自己收拾玩具,这些行为规范孩子不喜欢,想要帮助孩子们喜欢上,就要用一些鼓励或奖励、就像“每日清单提醒”的方式去规范。当孩子养成习惯后,就慢慢减少奖励。
平时我们可以多跟孩子说清楚刷牙的目的和好处。让孩子把刷牙和好的品质联系起来。可以夸夸“你已经坚持刷牙一个月了,你很努力,我为你感到骄傲!”把好的习惯和好的品质联系起来,孩子就不会坚持要奖励了。
3、当任务比较难时,开始时可以奖励
比如孩子识字练琴,练习过程枯燥无味,难度加大,孩子不喜欢做了。这个时候需要外部强化,用奖励做助推,给孩子一个“尝试的理由”,知道孩子有能力完成任务为止。
比如开始教认字,刚开始发小红花,一旦孩子不费力就能认字就不要发小红花了,开始培养他的内在兴趣,鼓励他读绘本、故事书等。
奖励孩子虽然在短时间内强化他行动的动力,但也会扼杀他的学习热情。当孩子愿意主动做事时,要降低给他的物质奖励。当你想让孩子养成习惯,或任务较难时,想帮助他们开始,可以适当给奖励。
奖励是保持孩子兴趣的助推器,而不是保证孩子学习的主力军。
奖励像一条绳子,拉着孩子往前走,也许刚开始走的快些,但是绳子一旦断裂或丢掉,孩子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奖励孩子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才是关键。
我们中国学校和家长大部分都是物质奖励,比如玩具、金钱、零食等等,或者娱乐活动:看电视、去旅游等等,用物质奖励去驱动孩子们学习或做事。
而国外的奖励呢?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自主选择等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内在动力,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一起看看外国孩子会得到的奖励。
1、坐老师的座位;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
6、减少作业量;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
9、使用彩色粉笔;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
11、随时可以喝水;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
14、在低年级做服务;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
20、跟老师共进午餐;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
看了国外的奖励,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该怎么奖励了吗?
我是豆豆妈a,在快乐育儿路上,希望与你同行!欢迎留言分享你是怎么奖励孩子的呢?奖励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