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学下的累生累世

    前几天看到一条视频,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蔡峥从统计学和天文学角度论证“累生累世”存在的可能性。其观点主要基于宇宙演化理论和统计力学中的“庞加莱重现”假说,认为人类原子均源自同一颗恒星爆炸,通过粒子排列组合的重复性可能形成“轮回”现象。

    对于这种又是科学和神学碰撞的新闻,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所以也就看了看这个采访的片段。

    对话中提到了“庞加莱回归”,查了一下定义,是指的一个有限、保守(能量守恒)、具有固定粒子数的力学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将无限接近地回到其任意接近初始状态的某个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能量不流失,粒子不跑出去),东西再怎么乱动,只要等的时间足够长(可能长得超乎想象),它几乎总会变得和最开始的样子非常接近。


    回到蔡教授的采访,他说道构成人类的粒子都是四五十亿年前恒星大爆炸产生的。粒子并不会消亡,所以根据回归理论只要时间拉的足够长,粒子在不断的重新匹配和重组过程中,一定有个概率再重新组成你我。于是蔡教授最后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话术说:咱们前世1000次的回头,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这也就是科学版本的累生累世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给玄学找科学依据,或者说用科学证明玄学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

    虽然我也是个理科生,但是看完这个新闻心里总感觉有点怪怪的,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东西。

    再继续的看了几个视频之后,终于想通了缺少什么了——关于生死轮回的浪漫主义基调。

    回想起来,最早接触累生累世,还是因为一款游戏。它最初的两个版本的更新包分别叫做再世情缘和缘定三生。游戏里男男女女做着任务聊着天,当然,坐在电脑对面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很多情况也不得而知。但是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龄,第一次有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守护的渴望。又因为隔着屏幕,更有了对所谓爱情的幻想和冲破现实牢笼的冲动,更多的是冲不破的无奈和不甘。

    所以,对于针对“庞加莱回归”反熵理论的科学验证来在概率学上说明累生累世,冰冷的数字根本无法成全对那冲不破、逃不脱、想而不能的现实的、炙热的情感的表达。所以,当科学家讲嗅觉是靠区区400种 functional olfactory receptor也就是400种蛋白而已。触觉也只是100多种lon channel和GPCR。味觉更是如此,离子通道蛋白和受体不过是几十种。可是,在科学家眼里这区区600种蛋白质,却给了我们极大丰富的情感表达基础。

    而这次细腻的情感,丰富的体验,渴望生生世世的相互依偎,是那些冰冷数据所不能企及和体会的。因此,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感同身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不能共情E=m㏄。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引以为傲的情感,也许真的会慢慢消失,硅基生物正在用他们的逻辑慢慢同化这地球最顶级碳基生物的优势。

    所以,在人类情感的问题上,多一些宗教性和玄学的感性,少一些所谓科学的理性,何况更多时候科学还解释不清楚。给人类最后的净土多一些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