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抽空上了一堂弹力带课。在拽着带子把自己拉起又放下,搭着绳子把自己举高又降低的缝隙里,我突然找到了在用力和尽力之间的边界。
我曾经以为很多事情只要用力就能够达成,工作、生活、思想,后来在一次次地碰壁后发现,这个边界叫作尽力。我开始发现很多事情不必勉强,也不必强撑,不是我不好,是有可能这道题我尽力了也不算完成。
输入的东西太多,输出的东西太少,导致我的脑海里经常盘根错节地附着了很多想法,三十岁人说的、四十岁人说的、成功的人说的,年老的人说的。非常有钱的人说的,非常失败的人说的。我听着这些话,尽力体会着其中的道理,小心翼翼地用明灯似的段落来指导着我走出的每一步。我尽可能地规避未来的可能出现的暴风雨,却又总是一个不小心,一脚重新踏入到风暴中。
踏入到风暴中,我又一次尽力却来到了风暴中。我左摇右摆地找,希望从中寻找出一片难得的宁静和平衡。
直到又一次,发现根本。风暴就是风暴,哪里要在其中寻什么宁静与平衡。
最近一年,我收到的输入越来越多了,来自身边人的、网上看的,来自听的、读的。它们叫嚣着,或理直气壮,或偷偷摸摸,胡乱地霸占着我本就干涸的记忆切片,淹没掉了独属于我的片段。
曾经很多次,我试图闭上双眼用力地幻化,把未来想要过的某一天给具象化,具象到早上什么时间起床,阳光以什么样的姿态、从什么样的窗帘透过来,我起床后是什么样子,以什么动作来开启一天。
但是不行,每一次我想到的画面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太多太多的候选项,争着挤着希望涌进我那少得可怜的具象的画面中。
可是啊,阳光只能有一种姿态。不能既可以是这样,又或许是那样。
真实的我像个逐渐装满冰川融水的泰坦尼克,内心在一次次漫灌中被大水逐渐充斥每一间客房。而心里的我却被抛打在暗黢黢深不见底的水域,漫无目的地伸手抓紧每一块看得见的木板,但每抓紧一块,就只能又丢掉一块。
这些木板,有的大而破碎,有的小但结实。它们的数量不少,却怎么也拼不好一艘可以带我离开的小船。
随手拉来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我想要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如果每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想和谁度过”
“你长久而持续的目标是什么”
“投资” “收益” “代价” “努力” “全局” “深度” “规划” “生活” ....
各种各样的碎片儿拼在一起,却怎么也拼不好一整艘船。我一会儿浮在这块上,一会儿又紧紧抓住那块儿,我过得好累,至少看起来一点也不好。
拨开一块一块碎冰和木板,开始找自己。
“我喜欢人与人之间深度的连接。”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谋生。”
“分辨自己真正需要的,容纳它,享受它。”
“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那只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在你身上的投射。拉长时间,一切都会分毫必现。”
不够,还是不够,还是碎片。
找得好累。
我时常觉得,人生在于体验,在关注未来如何的同时,我更在意当下的每一天有没有过好。
我非常关注当下的感受,并且适当地结合目标去做出调整。但如果当下的情绪,实在是不支持我去做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比如写文档、学习、或者其他该做的事(笑,怎么没有玩儿的事),我就尽量不做,因为知道做了也做不好,效果和心灵都受累。
为了去创造每一刻当下的体验,我会刻意去安排和追求一些活动。
为了身处夏夜晚风的舒畅,我会选择在暑气蒸腾殆尽的黄昏时刻,出门走路到夜月高悬。
为了抛开现实进入内心的宁静,我会在周五下班后专门拿着喜欢的书去喜欢的书店,再配杯咖啡和面包,当咖啡作为孟婆汤被缀饮而下,我也随之进入到了书中的另个世界。
为了看到名山大川时心里的震撼,我愿意在凌晨四点起床,尽快尽早地到达极西极北之地,能多一天时光去吸食旷野无限的冽香。
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我也会在这么多年过去后,仍然像一条倔强乱蹦的鱼,不知道是在砧板上还是在小河里,去挣扎着脱离每一次不舒适的环境。
六年了。粗算一下,在字节的生涯已经占据了我人生的20%。
六年间,我换了3份工作,跟随过4位老板,认识了7、8个愿意保持长期人生关系的好友,以及一些若有似无的标签和头衔。
这六年来,我成长了很多,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遇到事情还算能粗鄙地说上两句的小傻瓜。我希望继续多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创造价值,也期待有人能继续帮一帮我,让我向心中更好的自己迈进。
其实心里浪花翻滚,但出口却只有鲜少感悟。一次次在职业的浅滩上搁浅,又被海浪一遍遍击打入水,盐水逐渐蚀出了心中船锚的指向。
不够坚定是因为心存杂念,心有杂念是因为不够相信。
要得到一些事情,就要用另一些事情妥协,短期的低谷也可能是在做多未来的高峰。只要坚定自己相信的,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时间去经历和验证,等待就好。
我希望自己也是在努力地践行着这一切。
到这里,我想说的也差不多了。过去的六年一步步踏了过来,未来的六年会怎么度过我却怎么也想象不到。
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抽离出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想要去往的方向,和脉络逐渐成型的路径。
好吧,你应该也能看到,脑海里想法真的很乱,也算是如实反应了近一年的常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