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 随园夜话(六)随园论剑之巨阙剑
巨阙剑,极厚极重之剑。喻学诗之路艰难,任重道远,非下苦功不可得。
1概述
“诗词鉴赏”这个题目很大,大到难以用几篇文章说清楚;这个题目也很复杂,一方面诗意幽微难以述撰,另一方面市场上相关文章或理论鱼目混珠,大有云蒸雾绕之势。于迷雾之中独辟蹊径,殊为不易。我尝试解说这个题目,自然也做足了费力不讨好的准备,或权当是自己思路的整理。
原本只打算只说“鉴赏”的,后考虑朋友们都是为了写作,故也一并添加进来,这就越发难上加难。由于本人才学有限,只能再加“浅谈”二字。虽是浅谈,但目的却是正本清源,尝试用最简单的篇幅,拎出诗词的本质。
因此,必力求针针见血,拳拳到肉。
首先,说几句开场白。
1、有名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诗之道,确实如此。
2、人与人之间天差地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诗词鉴赏和写作的相对高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
3、诗词鉴赏绝不是“诗词大会”,不是蒙曼式的解说,也不是于丹那样的演绎。
4、诗在骨不在貌。百家讲坛式的讲述,小半在貌,大半在自我演绎,无关诗之根本,图一时热闹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讲述者水平一定不够。大众艺术,必兼顾众人之口,也算一种无奈。
下面,进入正题。
2诗词鉴赏
2.1目的
鉴赏,是要学会欣赏,明鉴高低。不仅于古诗词有鉴,还要于人有鉴,于已有鉴。也就是说:见前人诗要能分清良莠高下;见别人诗能明辨其创作水准;看自己诗亦心中有数,不盲目夸饰,也不妄自菲薄。
鉴赏与写作之间有紧密联系,鉴赏力不足,写作便不知深浅。
鉴赏与写作之间也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写作水平不如鉴赏水平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国维眼界宏大开阔,思辨中外,作品与鉴赏力相比却差数筹。
鉴赏能力,对于古诗词创作者至关重要。
曾有人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问家人却问梅花,说作者王维是自私之人。其言如同恶犬吠人,可笑至极。未有诗心也就罢了,竟至精神龌龊、胡言乱语!此心当诛!
2.2鉴赏之要—意象
意象,是比兴方法应用于典型自然事物而形成的固化表达。这是我自己的定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定义仍限于知识层次。
用知识论诗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中国古诗词经几千年沉淀,早已形成自恰体系。以诗论诗才能最接近本意,才能最少偏差。
举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漂泊无定,恰似游子天涯辗转;落日欲下却依依,正如离人惜别。这是浮云、落日的意象。歌曲《故乡的云》所用便是“云”之意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日再美,也不过是落暮之象,宜忧宜静宜归,不宜乐不宜闹不宜发。
可反其道而用,如:“秋风吹愈烈,落日复加鞭”,喻辛劳;“碧水山前归隐客,夕阳篱外几行诗”喻淡然闲适。反用切记不可越其事理。真要逆天而行,如有绝才或可封神,无绝才者必入地狱。
前人诗词已固定的意象很多,不能一一详述。
以诗为证:
长亭别绪,乱草纷纭;行舟倦旅,望月怀人。
终南堪隐,渭水垂纶;桃源但有,俗子无寻。
孤同玄鹤,飘若轻云;芝兰气质,松竹精神。
蝉饮清露,鸦噪黄昏;川流日夜,花谢无痕。
2.3鉴赏之要—诗体
2.3.1 诗体分类
从《诗经》(四言),到《楚辞》(杂言),汉《乐府》,再到《十九首》(五言),再到曹丕《燕歌行》(七言),到六朝众体皆备,开始雕琢音律,至初唐完善形成律诗。
另外,最初作为民间歌曲的词于唐初发端,五代时李后主拓开局面,盛行于宋。
汉赋虽为韵文,但长于铺撰,失于性情,有悖于诗心。
叶嘉莹先生把词分为三类: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这样分的意义在于:方便区分词的审美特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歌词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诗化之词;“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赋化之词。
如此划分,与词的源流、当时社会形态有关,这里不做详述。三者大概特征为:诗化之词与诗相同,抒发作者之志;歌词之词是词最初的样子,可以理解为诗化之词的通俗版;赋化之词类同汉赋,故名。其区别可看例词。
歌词之词作者:《花间》诸子;李重光将歌词之词拓宇为诗化之词;之后的词人苏轼、辛弃疾、欧阳修以诗化之词为主,且不遵五音曲律;柳永、李清照词亦诗亦歌;赋化之词有周邦彦、吴文英等人。
2.3.2诗体优劣
词有长短错落的语言特点,与诗相比,表意功能更丰富,更擅长表现曲折幽微的诗意。
诗体本无优劣,但于诗意的表达,确有先后之分。
王国维语“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此言从神韵、兴趣、灵性角度发出。这的确可称为诗的第一要义。
一般少性灵者喜铺排篇幅,实质是才弱的表现。
2.4鉴赏之要—诗品
诗品或近于人品,学诗者应熟知。小成之后奠定自身诗风,也必取其中。
有刘勰八体: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留意在鉴赏过程中慢慢品味,不必细言。
2.5鉴赏之要—诗心
说了大半天,到底什么是诗意,诗心?诗的第一要义,究竟是什么?
有名句:“少女情怀总是诗”。此话,正切中要害。
少女情怀的特质:单纯、秀丽、委婉、可人。
那一颦一笑,是初匀的柳芽、待放的春花,如此鲜艳美好;将欲成熟的心事,是江南三月梅雨、西湖百转回栏,如此幽微,难猜难测。一面芙蓉出水,天然无雕饰;一面妙舞回风,引人凭望。单纯与委婉结合产生的妙处,无时无处不惹人心动,教人回味无穷。
这便是诗的第一要义!
当然,柴米油盐的妇人也可以是诗,粗莽的汉子也可以是诗,只不过有江海与溪泉之别。不顾大体去寻枝节,殊不可取。
诗心幽微,处道路关窍、众妙之门,诗者纵终生探寻,也必难尽其意。
豪放婉约之辩
诗和词于诗意表达上并无不同,其理也不必泾渭分明。所谓豪放婉约之辨,诗中无此分别,偏偏于词中出现,不过是学术分类罢了。
“豪放”一义,亦是反诗心而行,必失曲折之致,成则通天,败则一般般。
成功的例子“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都是才、气所使,外借上古风云,非常人可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含怒发冲冠之气,非常志可达。
观词,所见“豪放”少,“婉约”多,且相差悬殊,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2.6鉴赏之要—诗辨
古人咏物抒怀,神思游荡、通融左右,必不仅限于当下一时一物。形诸于辞,必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妙处众多,试列举一二。
2.6.1 自然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最简单朴素的语言达到妙境,非至上功力不能办。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均属自然之妙。
2.6.2 逻辑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丝雨密织,故鱼儿浮水透气;微风断续,故燕影忽而吹斜。前后相衔,语言自然、逻辑缜密。
杜甫“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均属逻辑之妙。
2.6.3渊雅
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伊人妆罢独坐,脂香涵聚发际,白月照臂微寒。短短十字,足足凝固数小时的时光。只因时短香难凝,人动香便散。此等久坐,是思是忆、是忧是怨,虽未提一字,却跃然纸上。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均于十字之限几乎描绘了一个完整故事。
渊雅之趣若此。
2.6.4 神思
元好问“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咏未开海棠如此,岂止仅是咏海棠而已?
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均属神思之妙。
(注:以上部分看似偏“巧思”,但作为初创者,必是神思。)
2.6.5 巧思
南北朝•苏子卿句“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看花是雪、看雪是花,不知是雪是花。是真迷亦或假迷,是真痴还是假痴?余想悠然。
《随园诗话》载王安石改诗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韵致全失!
《随园诗话》又录“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
均属构思之妙。
童翰卿“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亦属巧构之妙。
2.6.6 画面
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属画面之妙。
2.6.7 境界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境界之妙。
2.6.8 辞句
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朱淑真《圈儿词》。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名氏“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均属辞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