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篇记载: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孔子对老聃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自认为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取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是人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呢?”
老子说:“幸好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所谓《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陈旧的遗迹,难道能作为踏成足迹的鞋吗?你现在所讲述的《六经》,也像足迹。足迹是鞋所踏出来的印迹,难道足迹能当鞋穿吗?……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闭门不出,再次见到老聃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不管此故事是否有虚构的成分,然而,老子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所以相传孔子曾到他这里查阅资料,并向他请教许多问题。
从上段文字,我们可看以出老子“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可是老子讲给尹喜讲的一部《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治身、治心、治国、治天下,具足其中了。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在于“道”“德”两字。遵循于“道”,合乎于“道”。也就是以天道——“道”而言人道——“德”。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自然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德是道的运作或表态,是道的展示。历来解释“德”字,或说“道之功”(韩非语),或说“道之用也”(陆德明语),或说“道之见也”(苏辙语),一言以蔽之:就是“道”的再现。
只要掌握住“道德”的精义,就可获得老子《道德经》之主旨。《道德经》文字简约、辞义精蕴、奥妙深邃。全书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与《大易》相同的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
《道德经》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需实证,此不可思议,即不可用一般逻辑去推演;唯证方知,所以也非不可知论)。其对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国家治理都可以应用。
(一叶/202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