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腾讯发布新福利:腾讯员工入职满15年可选择提前退休。消息一上热搜,引来网友羡慕不断。诚然,若从毕业时算起,入职腾讯15年后,年龄也已处于35-40之间,这个年龄在想要保持年轻化的互联网公司里,处于一个及其尴尬的境地——裁员、平庸、再无晋升……都无时无刻不在引发着该年龄段职场人的极大焦虑。
有此福利保障的大厂尚屈指可数,受众也并不广泛,那么,对于无此福利的我们来说,在35岁这个不能避免的职场分水岭,又能做些什么呢?对此,职伴专业顾问Manson可以给到一些建议。
@专业顾问Manson
对于职场人年龄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中年职场人谈到年龄或多或少内心充满焦虑。
其实相对于年龄而言,我觉得对于中年职场人来讲更容易被忽略的是认知。认知局限了就会限制眼界,固步自封,你所能看到的及你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只有那巴掌大的空间。换言之你的认知边界越大,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就越多,焦虑感自然就降低了。
当今时代充满大量的机会与挑战,你身边曾经不太关注的那个人,现在可能已经是某个领域的小网红,只是你不关注或对这类事嗤之以鼻,觉得在常规意义下那不算个正经工作,这就是认知,我们被之前凭经验判断的思维模式禁锢太久了,致使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去学习甚至会有点儿不屑,单纯的认为只有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才是正确的或是自己可以做的。
所以35岁之后可以做什么并不取决于年龄,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的认知边界。
以下为大家提供3个建议以应对35岁这个不能避免的职场分水岭。
1.打破旧识
这一关是最难的一关,尤其是对于中年职场人来讲,因为我们一直凭借过往所积累的经验、阅历持续的做着自己相对擅长的工作,早已形成了一种做事的惯性思维。所谓的打破旧识其实是打破我们故有的思维模式,接纳新事物,从而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以我自己为例,我今年刚好35岁,之前一直做培训工作,思维方式也是企业内训、商业培训的思维模式。巧的是在这一年我内部转岗了,我做了产品经理的工作。起初,我觉得这没什么太大转变,也不觉得这件事有多难,我欣然的接受了这个岗位。现在看来这就是认知边界的局限,这个岗位实际真实的能力要求和我想象的是存在偏差的。
在每一次实际工作任务的实践时,我都习惯性的会用培训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几次下来发现这么做显然行不通。后来我做了个人调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先刻意“忘记”培训的思维,以一个“小白”的身份去看待工作任务,当然需要我做培训的时候,我会再把培训思维“记起来”。
改变思维习惯真的很难,尤其35岁这样的年纪,有时你过的不仅是思维惯性这关,你还要学会放下面子,调整心态,向比你年龄小的人去求教。就在昨天我还以35岁的“高龄”向一位比我小8岁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学习如何用Mockplus画好原型图,全程也没觉得自己跟不上,反而觉得新收获让自己更充实,我能做到平和坦然的面对变化,我相信你也可以!
2.重建新知
未来到底靠什么赚钱?我认为就是靠认知赚钱的。
你的认知边界可以覆盖别人的认知,那你就会赚那些被你覆盖认知人的钱。在这之前你要先获得新知且你所知道的要比别人越多越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关,当你的学习欲望不断膨胀且被一次次满足时,你会无比开心。你会为你的认知不断覆盖别人的认知而感到自我的成长。
重建新知这个过程建议大家可以多学习不同的思维模式,将这些思维模式在对应的场景下不断切换使用,刻意练习。还是我自己为例,在做产品经理时,我会切换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在做培训时会切换培训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很有意思,有时我也会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思考培训,如何把课程做的更具体验感。当你有获得新知的意愿并不断获得时,你不会觉得事事难成,反而会觉得顺理成章。
3.勇于尝试
最后我们来说说35岁之后到底可以做什么。
其实这没有一个固定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目前所处的情况和自身能力都不相同,无法给出一个通识的建议,比如你就适合去做什么岗位等等,这样说其实很不负责。但是能够提供给大家的方法是你要从你当前的能力及经验找到可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那些部分。
还是以我为例,我之前也在做大量的商业培训,那时我就要思考什么样的课程主题和培训设计客户体验感最好并且会为之付费。那这些思维模式和能力就是我可迁移到产品经理岗位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因为产品经理就是在商业化变现前提下不断探索的过程。
所以,作为35岁的你要思考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少是可以迁移至其他领域和岗位的,可迁移的部分越多证明你与这个新岗位匹配度越高。找到方向后关键要敢于去尝试,想象的在好,不如亲自上阵感受一次。不要怕失败,当你感觉“疼”的时候,你才是在成长。
就写到这里吧,希望对同为35岁的你有所帮助。其实我从不觉得我现在是35岁,我也和你一样拖家带口,但我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有冲劲儿,只是处事时比原来多了些经验而已,但这些所谓的经验有可能是限制你的最大障碍。还记得开始时说的第一关吗?从心底真正放下这些,你才能捡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