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端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午则与五相通,故“端午”最初为初五之意,后来则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另外根据地支排序,午为阳气最盛之时,所以我们通常也将端午节称为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详细起源已很难考证。虽然并不正确,但如今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为纪念屈原说。屈原是先秦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楚国被秦军攻陷,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后人因此将端午作为屈原的纪念节日。
事实上,在屈原的时代之前,端午节的说法已经存在,不过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节日更深层次的内涵,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划龙舟、挂艾草、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民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到端午佳节,自然少不了要品尝散发着竹叶和糯米清香的粽子了。
粽子作为一款非常“古老”的传统食物,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不同款式的粽子。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祖先最初发明的粽子,就有两种款式:一种叫“角黍”,另一种叫“筒粽”。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筒粽顾名思义,即用竹筒盛米作粽,这点在吴均《续齐谐记》亦有说明:“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并带楝叶、五花丝。”因为当时有人说梦见屈原抱怨粽子经常被水底蛟龙偷吃,因此后来也有了以楝叶封竹筒口,五花丝捆绑的做法。
在角黍和筒粽这两种原型粽子的基础上,智慧的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习惯不断对其进行改良,发展出了今天许许多多不同种类和口味的粽子。
而除了口味不同以外,古时候的人们还曾经开发过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粽子,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