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之风徐徐吹来

“慢生活”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书能使你获得平静,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不再慌张!


在高速发展的商业时代,“快餐”“速配”“闪客”等形容快节奏的名词和生活方式频现于我们的生活,甚至连文化都是“快餐文化”,来不及沉淀为经典就已经消失。繁华的城市中,高耸入云的大厦里,充斥着键盘紧张而急促的噼里啪啦声,滚滚车流贯穿于整个大街小巷;地铁里熙熙攘攘的乘客拥挤在狭小的车厢内,一旦车门打开,人流如潮;大街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网页上的新闻随时刷新,片刻的头条不多时就被挤出了版面……

“快”生活让现代人担负太多的压力和责任,人们不敢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一旦放松就可能会失去机会、金钱、工作……在这样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下,人们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价值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

“快”带来很多负面的后果:体现在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上;体现在“为了追求所谓的快速发展而竭泽而渔”上;体现在“丢下本职工作把心思和精力投到炒股”上;体现在“为了追求所谓的学位、学历而参加所谓的速成班”上;体现在“为了得到所谓的职称而不惜重金雇用枪手”上;体现在“为了所谓的面子看到别人买车、买房而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最终成为房奴、车奴”上;体现在“为了所谓的财富而鼓动自己的亲朋好友陷入传销的陷阱”上;体现在“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上;体现在“每天买彩票期待自己有一天成为百万富翁”上;体现在“为了攫取财富而贪污或者收取他人贿赂”上……

英国诗人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快”生活使人浮躁不安,对生活失去耐心,不再讲求厚积薄发,而是变得急功近利。

在我们被推上时代的快车,被迫“享受”各种“快感”的时候,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发出的感慨不禁让我们反思:“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这样高速运转的生活方式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还能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吗?

“慢生活潮流”自1986年在意大利出现后,便风靡世界。综观时代之万象,回溯生活之本源,我们发现现实的压力和困境常常使我们错过了我们本应享受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常被欲望、浮躁、郁闷、计较及爱恨纠缠蒙蔽了双眼,并把身体内的大部分能量消耗掉,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匆忙追求着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生命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总在抱怨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我们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断打拼,可是,生活的境遇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因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而发生改变。

我们常常觉得活得很累,是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把人生理解为付出和收获。在竞争时代和商品社会,这一情况更甚。我们一直奔走在追求功劳与收获的征途中,却忘记了人生本来的快乐。我们总是太专注于那个最终结果,而忽略了享受过程本身。人生中本可不断出现的快乐被我们删减为达成目标时的瞬间快乐。一旦较长时间里没有我们希望的结果出现,我们就会感到特别疲惫。人生追求的目标无止境,疲惫、痛苦便无止境。我们无法预知哪一次收获是最后一次收获,所以常常会一生都在不停地耕种,疲惫地走在追寻收获的途中。人有一种天生的惰性,总想着吃最少的苦,走最短的弯路,却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对收获的期望值越高,实现起来就越难,在不能实现时也就越焦急,痛苦也就越多;痛苦越多,当人们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就有可能在怅惘、愤懑和失落中沉沦下去。即使没有沉沦,人们也会抱怨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

一位企业家因为经营不善而欠下一大笔债务,由于无力偿还不得不宣告破产,转眼从千万富翁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的精神几乎崩溃,觉得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于是,他决定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回家乡看看,再为父母的坟添一把土。下了车还要走不少山路,他在经过老乡的一片西瓜地时停了下来。守着瓜田的老人很热情,挑了一个大个儿的西瓜让他品尝。

看着满地枝叶掩映下的、滚圆的大西瓜,企业家想到自己辛劳一场,却未能看到美满的收获,还落得如此境地,不禁感慨不已。他对老人说:“看样子今年的收成不错吧?”老人说:“嗯,今年托老天爷的福,还不错。”

“哦,难道往年不好吗?”

老人见他似有心事,便细细道来,说他大半生都与瓜秧相伴,流了不少汗水,也流过许多泪水。有一年,瓜苗刚出土,便遭遇旱灾,为了让瓜苗活下来,他坚持每天挑水浇灌。不过,大部分的瓜苗还是旱死了。又有一年,金黄的花朵开得十分茂盛,不料一场洪水却让一切都泡了汤。还有一年,眼看就要到收获的季节,一场冰雹又无情地打碎了一切……类似的事情几乎是家常便饭了。

老人说的时候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十分乐观:“人和老天爷打交道,少不了要吃些苦头受点气,但是,今年的年景不好,并不代表明年也不好,只要你接着种,总有一年会大丰收。”

企业家望着满地的碧绿,忽然醒悟过来。的确,有时候努力并不一定会有收获,年景哪里会年年都如愿呢?之后,他回到城里,重新开办了一家公司。几年后,公司又初显规模。

俗话说,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般人都认为,付出必然会有收获,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收获是一种体验。生活是甘甜还是苦涩,是精细还是粗糙,是丰厚还是微薄,是美好还是艰辛,是艰难付出后的收获还是精心播种后的无奈,全在于一个人对过程的体味。

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略在其著作《少女布莱达灵修之旅》中写道:“对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建造或者耕耘。建造者实现目标可能要花费多年,但终有一天会完工。那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亲手筑成的围墙里,在收获的同时,生活失去了意义。耕耘者则需要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应对季节的变换,几乎从不歇息,他们允许人生充满不考虑未来、不考虑收获的冒险。”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转换思维,从自己筑成的围墙中解脱出来,做一个不特别看重收获的耕耘者。

推荐阅读:​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告诉读者“快”时代中的人们为何会心累、心急,阐释了“慢慢来”的基本哲理:美食需要时间去品味,美酒需要时间变得醇香,感情需要时间去经营,成功需要时间去积累,理想需要时间去实现。同时帮助读者一边让心静下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修炼,一边不慌不忙地去爱和被爱;一边脚踏实地地扎实工作,一边享受轻松而精致的生活;一边努力跋山涉水去远行,一边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从容不迫地走完人生之旅。

                                               《别急,给理想一点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