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于一个纯粹的歌者而言,他唱的不仅仅是歌曲,还是自己的心声。与此同时,对于一个纯粹的听众而言,也许其并非仅仅被歌声所打动,还有词曲背后让他们感同身受的心事。
世间优秀的歌者有太多,能打动人心的曲目亦不少。从此种意义上说,遇见一名歌者,遇见一首歌,并因此欢然,是一件需要缘分的事。
在浊某的年代里有两位风靡的歌者,一位是永远年轻的周杰伦,一位是别具特质的陈奕迅。
这两位歌手浊都喜欢,也常听他们的歌曲。我觉得人最大的刻板莫过于把风格迥异、气质不同的灵魂去相提并论,并试图一定要去分个高低。之所以将两位例举在一起,是因为浊觉得这两位的风格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全然无意在两位之间分一个高低,毕竟那样做太无聊了。
先说周杰伦先生吧。他曲风太特别了。有一种跳脱于平常的清新与特别,那或婉转或新奇的曲调,常能一奏响就能让人觉得很美好。
在浊某年少时,恰是周杰伦开始大红大紫。他的歌曲、专辑会是我们放学课后讨论的话题,也会在笔记本上誊抄他的歌词。哈哈,他的歌词我也抄过。那时少男少女心思,追慕的是“简单淳朴的喜欢 ”,而他的词曲恰恰给予了我们想要的。
记忆中曾和一位同学讨论《分裂》中的一句歌词,“基于两种立场,我会罩着你”。我说两种立场是“我爱你”与“你爱我”。如今想来,不禁莞尔。
至于陈奕迅先生,他的曲目在浊年少时听闻到的不多。似乎唯一只有那一首《十年》。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
才明白我的眼泪
不是为你而流
也为别人而流”
年少时不懂“十年”二字意涵,及成之后,其中所谓,又如何是“十年”二字所能概括呢?
曾听闻过一个说法,渐渐地我们爱听的歌,从周杰伦到了陈奕迅。诚然两位歌者的曲风是如此的不同。陈奕迅深沉呢喃十分优雅,周杰伦清脆清新特别挥洒,这两者都是美好的事物,若非要去比较分个高下,就变得不美好了。
待稍微年长一些,再去读一读陈奕迅的歌词,从《浮夸》中“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到《K歌之王》里“我相信有些人我永远不必等。”,再到《好久不见》里“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是不是和我们成长的经历有些类似呢?
歌者唱的不是歌曲,而是他的心声。而听者被打动的不仅仅是曲调,还有那一份感同身受。
无论是周杰伦还是陈奕迅。我觉得一份从容的心态,必然是能够欣赏种种不同风格的美好。
若是沉溺在自己梦幻盈溢的小世界里,虽然看似避免了伤痛,却错失了许多领略美好风情的机会。若是执着于自己曾经经受过的痛楚,进而把童真当作是幼稚,我想可能他并没有领悟痛楚最丰盛的给予是从容与广博。
再一次的。
对于一个纯粹的歌者而言,他唱的不是歌曲,而是自己的心声。而同样的,对于一个纯粹的听众而言,其也并非单纯被歌声所打动,打动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同身受的心。